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dOaD21rGgPt6oyMrWBHDHaGosxwCb9evAHWPRgXhe1fUMTtYYPyH63SeTQbiamibMkruV3UlaAdLf5icb6GPy8w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古代对百姓都有哪些称呼
百姓是古代最常用来称呼普通民众的词。除此之外,关于百姓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黎民,《礼记·大学》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与此相近的还有黎庶、黎首、黎元等,如杜甫有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黔首也是用来称呼老百姓的,这在战国就比较流行。《吕氏春秋》《战国策》《韩非子》等书中就都出现过“黔首”这个词。“黔”即“黑”的意思,当时的老百姓不能戴冠,黑黑的头发露在外面,所以被称为“黔首”。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普通人只能穿着麻织的布,质粗而价低,所以“布衣”也成了百姓的代称。百姓又称作白衣、白士、白丁,是指没有功名的人,如刘禹锡《陋室铭》里就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除此之外,百姓还被称为庶民,庶也即众多的意思。“氓”也是古代对百姓(多指失去土地外来迁移的居民)的称呼。而草民、生民、平民、小民、民众、平人、丁口、野人等也有百姓的意思。
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帮助,请转发此内容或关注公众号“高度决定眼界”,里面有更多精彩内容。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