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中国,不努力考大学的孩子到底有多傻?

(2018-05-28 10:29:01)
标签:

学国学网

育儿

文化

教育

高考

分类: 孩子成长教育
马上就要高考了,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明白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考成绩的好坏,却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

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却有着相对的公平,能吃得了学习的苦,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那部分孩子,将来生活中的苦头也会少很多。

中国教育制度历来褒贬不一,尤其是现今信息技术发达,很多人都喜欢拿西方的教育体制来与中国的进行对比,从而达到对中国教育制度进行批判。

其实,对于中国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根本没有必要去羡慕西方的教育体系,而应该庆幸在中国。

因为相比社会阶层已经非常分明的发达国家,跨越阶层要困难得多。而在中国,只要够努力,孩子依然有很大概率去冲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读书无用论曾经被很多人所信奉,当年我也是其中之一,现在想来尤其后悔,如果当年不一样的选择,也许现在是不一样的人生。

信奉“读书无用”的人最喜欢讲的一句就是:你看谁谁谁,没读什么书照样混得好!比如韩寒。

十几年前,韩寒被不少人奉为精神领袖,成为了一种现象,他的书大卖特卖,一群在上初高中的孩子们,纷纷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韩寒的拥护和自己对教育体制的不屑。

2006年,河南考生蒋多多高考时故意交了白卷。用双色笔答题并在试卷上留下很多自己的不满,用以反抗高考。
2007年,浏阳考生陈圣章在高考中故意不答题,直接交白卷。
2008年,云南考生吉剑试图故意考零分。因为答题时“闲着无聊”,胡乱做了些题,最终总分168分。
2008年,安徽考生徐孟南试卷写满自己对教育体制的控诉,故意交白卷……

现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那个曾经的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得主韩寒,开始从抨击教育体制,到反思当今教育制度的合理性。

只不过全中国只有一个退学,还能成功的韩寒。




曾经那些视高考为无物,并同样猛烈抨击教育体制的学生们,却因为自己当初的举动,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独自咽下了生活的苦楚。

06年交白卷的蒋多多家境不好,但成绩不错。

在高考后她曾试图出门打工,但因为学历不高,加上没什么专业技能,找工作的路异常艰辛,发出“压力特别大,老觉得对不起父母。好几次连死的念头都有了”的感慨。
后来几经周折,蒋多多进入了一家技校就读。回忆高考,她的坦言“现在我觉得有点可笑。”

07年交白卷的考生陈圣章的经历更丰富一些。

高考后,他做过药品推销、保险公司业务员、公益活动策划、夜总会营销员等工作,每样工作都做不长久,频繁的跳槽。
期间也自己做过些小生意,都以折本告终,只好去酒店打工和给人开车来还债。后来成为了开货车运土方的司机。早上7点开始工作,晚上10点结束,每天都在路上奔波。

08年白卷的吉剑曾是个数学上很有天分的孩子,高考后他一直辗转各地打工。

做过餐馆杂工、当过建筑小工,贴过考研海报,给文化传播公司写过软文;生活上,他睡过公园边的长凳,为吃饭捡过垃圾换钱。
回想起最初几年的打工生活,吉剑泣不成声,认为自己毫无尊严,“像狗一样活着”。
同样是08年交白卷的徐孟南去年还上过微博热搜,因为他想重新高考,并四处劝现在的学生们,不要放弃高考。
他当年深受韩寒《通稿2003》影响,强烈反对应试教育,原本成绩也不错的他,在高考后生活同样被打工的“劳累”“辛苦”充斥着。




什么叫底层?就是除了穷,你一无所有。你即便再累,再痛,你也得去挑担子,干苦力,因为做一天才会有一天的工钱,你不做,后面嗷嗷待哺的孩子,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都指望着你为生。

“读书无用论”只是底层看到别人成功了但是没读什么书,就推断出这样的结论,其实越往上面走,你会越明白读书的意义。

这只是一个以讹传讹的阴谋,底层的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看不清实质。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老板,初中毕业,他就是别人眼中读书少混得好的代表,开着奔驰车,住着市中心的豪宅。
他每天最焦虑的事情就是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就上不去了,其实最大的瓶颈还是他自身的知识结构。
他读书少,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都是碎片化阅读,没有形成知识闭环。
他说他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继续读书,他羡慕那些名校毕业的人。
他说他能够有今天真的非常不容易,经常陪客户喝酒喝到胃出血,加班熬夜到凌晨,因为没读书不懂劳动法,他被离职的十几个员工狠狠坑过一笔,因为看不懂合同,他曾经和别人合作损失惨重........
所以,他招聘员工非常看重学历,没读什么书的亲戚,不会担任重要职位。



何猷君(网络图片)


韩寒说:“我现在所接触到的富二代已经越来越强,普通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经济条件更优越的家庭难道不会这么想吗?”

这话确实是很实在了。

从《爸爸去哪儿》中的那些明星家里懂事乖巧的萌娃,到通过《最强大脑》被热议颇多的澳门赌王之子何猷君。

我们会发现:“比你起点高的人,比你更努力这件事”,已经慢慢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如果让普通家庭的孩子跟这些占尽天时地利的孩子们,在高考时还要拼素质、拼特长、拼某种专项技能,那相信远远不如拼应试来得公平。

这样说绝不是鼓吹普通人的努力看不到希望,恰恰是想表达抓住现有教育机会,才是普通孩子站稳脚跟最有利的捷径。

时代发展到今天,如果还是抱着“学习成绩无所谓”和“读书没有什么用”、“上不上大学没关系”这样的想法,便是让孩子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

换句话说,学习的路上要付出很多辛苦,高考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然而在所有可供选择的道路上,对普通人家里的普通孩子来说,学习极有可能是最平坦的路,高考极有可能是最容易的挑战。

吃得了读书的苦,才能更从容更自信地面对生活的苦。
学国学网&ID:lexueguoxue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关注我们,更多精彩知识早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