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元璋的一个规矩,让子孙很无奈,却让化学家省了许多劲

(2017-11-25 11:28:09)
标签:

朱元璋

元素周期表

朱元璋家训

大明王朝

化学家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z2LreWZGpXj4glJf38gpnJE9YPJ9EGbmcDiaPB7qI7VHug2CwOv5jlyoicYl28mo6ZUqse9MT5DrtNmKvuTj5fw/0?wx_fmt=jpeg


在中国取名字是很有讲究的,农民出身文化程度不高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却为后代取名立下了高大上的规范,很值得研究,也很有意思。


朱元璋有26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的,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z2LreWZGpUA34LqopLMn6ibWYfKgfibump3ticwdsNWmXw00VdhKr3eyWBqibE8QZBGpiaQrP6WlX8PGaxZeT2KyvQ/0?wx_fmt=jpeg



辈分表如


太子(朱标)家,允文遵祖训,钦 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燕王(朱棣)家,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等。


朱元璋又规定,从孙子辈开始,每一辈的第一个字使用辈分表中的字,第二个字必须带有一个五行的偏旁或组成部分,并且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循环。


我们要知道五行相生的原理: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这大概是寄托着朱元璋的一种好的寓意吧。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z2LreWZGpUA34LqopLMn6ibWYfKgfibumgLneibEIJpbM0vWeRE6HBCfp4ic5ldkrTD7ic5GwrGGSsMtic1FicOCxq0A/0?wx_fmt=jpeg



朱元璋的子孙严格遵守这一规矩。如明朝帝系:


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叫朱允炆,后来帝系转到了燕王家,燕王的儿子明仁宗叫朱高炽,是高字辈的火旁,宣宗瞻基,是瞻字辈的土旁,英宗祁镇,代宗祁钰是祁字辈的金旁,宪宗见深,是见字辈水旁,孝宗佑樘,是佑字辈木旁,这时五行又从火重新开始,于是武宗厚照,世宗厚熜是厚字辈的火旁,一直传到由字辈的木旁,朱由校和朱由检为止,至此明朝灭亡。


这个规矩是好的,但是朱元璋没想到的是朱家的生育能力太强大了,明代皇家档案正式收录的人数,洪武初年是5人,到永乐年间增至127人,嘉靖三十二年增至19611人,而万历三十二年又增至8万多人。


皇子皇孙们给后代起名字的时候,既要避开祖宗的名讳,也不能和同辈们重名,只好在浩如烟海的汉字中找带金、木、水、火、土偏旁的生僻字,甚至开始造字,出现了一些很奇葩的名字如:永和王朱慎镭;封丘王朱同铬;鲁阳王朱同铌;瑞金王——朱在钠等。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z2LreWZGpUA34LqopLMn6ibWYfKgfibumJNxgr9vGBGwnZpVPTRgDhmyX7qKeGWrLib2RbhGQdJe3DDSzYdZ4FAw/0?wx_fmt=jpeg



1869年,化学家徐寿想把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介绍到中国来,可面对一百多种生僻的元素符号,徐寿纠结了,怎样才能把它恰当地翻译成中文呢?


这时他意外地得到了朱家家谱,他发现这本家谱中有很多名字都与金属矿物有关,有些甚至直接和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相同。


徐寿于是从这本家谱中选出几十个与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号所表达意思相同的字,直接拿来借用;对有些不太吻合的字进行了大胆地改造,如钾、钠、钙、镁、镍等。


他自己又根据汉字的组合规律和元素符号的性质进行了创新,他又造出了形象逼真的汉字来取代相对应的元素符号,终于解决了这一大难题。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z2LreWZGpXj4glJf38gpnJE9YPJ9EGbvr4NnPlibM7ibBoKffibREqvZjia0dNnfSaNTHPFz03Uuaiad0vet1pzDKg/640?wx_fmt=jpe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