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立冬:再见了!秋天!

标签:
文化节气节日立冬秋天结束冬的开始 |
2017年11月7日立冬。
立冬为十月节,冬为终,万物收藏。立冬,朔风起,水始凝冰。五天后,地始冻,拂晓朔风悲,就“蓬惊雁不飞”了。
立冬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中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意思是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也就是说,立冬表示万物收藏,归避寒冷,冬季开始。
冬,是孤寂的:
疏忽一阵寒风吹起,时在北京的沈从文也难免触景生情,感慨了一句“我要用我这手抓住冬天给我的忧郁”。
冬,却又是温情的;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史湘云和贾宝玉在雪天烤鹿肉,那般场景,看得叫人垂涎三尺,完全忘却了冬的刺骨之寒。
立冬此时十一月,寒风乍起,西北风着地而行,吼地生寒。北方的人们,早已裹起了棉袍大衣,正静候一场瑞雪。
而在南方,虽然不时有艳阳温风,可惜却缺少了雪的景致,大概这就是南方人对冬季最长情的抱憾。
立冬三候
水始冰: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冻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地始冻:立冬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冻为凝结,“蔼蔼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雉入大水为蜃:再五日“雉入大水为蜃”,与“雀入大水为蛤”对应,蜃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
立冬风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最重要的几个节气之一。
俗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古时立冬这一天都要休息,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许多地方这时候就会吃饺子,饺子有“交子”之意,如新年新旧之交时要吃,此时秋冬之交,故也有吃饺子的习俗。
古时此日还有天子出郊迎冬的礼仪,还有赐群臣冬衣、祭祀亡灵、矜恤孤寡之制,祈求来岁的丰年。
清代时还有“拜冬”习俗,这天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如同新年。民国以来渐渐简化,直至今日已少有人知晓。
立冬养生
古人说,冬天养生,最要顺应避藏,早卧晚起,固护阳气。“冬夜伸足卧,一身俱暖”,暖被中,温柔乡。
饮食方面,北方地区可以大温大补,抵御严寒,羊肉、牛肉、虾、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御寒效果最好。
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
另外,温阳之余也要滋阴,此时养阴还可以起到中和温补之燥的作用。此时可以适当吃些苦味的食物,用以养心。
很多时候,之所以我们每个人会如此期盼一个新季节的到来,不过是想重温当季的食谱。毕竟食物赋予人的期待,并非食物本身,而是当下的气场与氛围。
越是到了现代,我们渐渐失去了旧时光里的那份厨房温情,也不再有那份闲心去体验亲自下厨的乐趣。我们踏入家里的第一步,是立马卸去晨起时静心创造的光鲜,然后陷入沙发成为一滩烂泥。
至于吃的方面,索性一包泡面,或者叫一份没有温度的外卖了事,生活的无奈,大抵如此。
趁这个残秋尽,冬未隆的日子里,不如与三五好友,或者回一趟老家,和思念已久的人围炉煮酒,在腾起的水汽中畅食畅饮,忘却拖沓了几个季度的疲惫。
就算此时屋外暴雪横虐,那也是时光恰好。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仇远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李白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宋·释文珦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明·王稚登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宋·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