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私塾先生

标签:
私塾先生教师节教师古代教师节老师节日快乐 |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小编代表学国学网的全体同仁在这里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
教师节是对每位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贡献的一种肯定,真正确定中国第一个教师节的日期是1985年9月10日。
小时候,我们祝福老师最常用的一句诗句就是“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天,我们要来说下古代神秘的私塾先生。为什么要说是神秘的呢?因为现今社会已经没有私塾先生这个职业了。
私塾先生简介
古代中国,儿童启蒙阶段的教育多由遍及民间的私塾来承担。私塾的教师即塾师,俗称私塾先生或先生。
唐宋之后,担任私塾先生的主要是科举落第的秀才,其次是未中秀才的童生(儒童),此外,还有少量其他情况。
私塾先生的从教模式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开办私塾施教,二是被延请施教。
塾师自己开办的私塾世称“门馆”或“家塾”,即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
延请塾师任教的私塾又分三种情况:
一是“坐馆”、“教馆”,即富贵人家独自一家聘请教师在家设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
二是“村塾”、“族塾”,即由一村或一族延师择址建馆课其子弟,有的是一村或邻村自愿结合,推举有名望、热心教育的地方绅士为学董,按田亩摊派费用,聘用塾师,择址设馆,教育子弟。
三是“社学”、“义塾”或 “义学”,即由私人或私人团体创办并主持、经营和管理的私塾,延请塾师教育当地百姓子女。
私塾先生的待遇
私塾先生的待遇主要由学生学费(或等值的实物)构成。此外,还有膳食费(提供吃住)及节假日的红包或礼物等。
由于施教模式、私塾先生的学养及声望、学生家境及态度等不同,私塾先生所获得的收入多少也存在很大差异。
每年的年初,私塾先生就要四处托人招揽学童,费用全靠学生上缴。
学童入馆前,家长须填写一张“关书”(入学志愿书),里面要特别写明“脩金”(学费)多少,分几次交付,并注明“节庚包”(即逢节另送的红包)。
除外,私塾先生与学童家长常有来往,如替他们写信、写春联、写契据、帮办婚丧喜事等,在建立起友好的邻里关系的同时,也得到些额外收入。
被延请做塾师的,其脩金由东家(学东)和塾师商定,食宿一般都由东家供给,当然,在东家供应伙食的情况下,脩金要相应减少。
私塾中并没有寒暑假,全年只有清明、端午各放一天。每年十二月初十前后放年假,至次年正月十五开馆,所以素有“先生不吃十二月的饭”的谚语。
如果,东家富裕,出手又大方,私塾先生的日子则好过一些。除一日三餐之外,还会有点心、茶水等供应。有的大户人家甚至还有佣人专门伺候塾师。
一般来说,为了子女的良好教育,大户人家是不敢怠慢塾师的。像《红楼梦》中的秦邦业,望子成龙,虽是官囊羞涩,但“为儿子的终身大事,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然后听宝玉上学之日,好一同入塾”。
当然,也不乏一些清贫人家,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尽砸锅卖铁之力,不让塾师在待遇上受到委屈。但如果遇到手头不宽裕的人家且又吝啬的,私塾先生也是有苦说不出,既要保持一份清高,又不满微薄的待遇,很是尴尬。
私塾先生有学问、有人品
对于私塾先生在儿童启蒙教育及以后的人生履历中所起的作用,古人是非常看重的。所以但世人选择私塾先生的标准却是很严格的。
除了品行端正和学问好之外,还要求塾师教学经验丰富,“必择人品端方,学问通彻,不嗜烟赌,而又不作辍、不惮烦、勤于讲解者,方足以当此任”。
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穷困潦倒,之所以无人请他做私塾先生,并非仅仅因为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散漫和“好吃懒做”等坏习气,当然,还有那副酸腐的学究气。
私塾先生打不打学生?
对于相当一部分私塾先生来说,要教好学生,获得好的教学声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明代作家朱载堉写的《醒世词》中,有一首《教学难》:“教学难,教学难,好将道义惹仇嫌。出入由人管,饥寒谁可怜。打他就说不读罢,不打又说师不严。”
诗中的“打”字体现了古代私塾先生极其普遍的训教方式及态度,现在看来当然不科学。
不过在古代私塾教育中,“打”是私塾学规及塾师施教严厉的重要体现,这种严厉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传统儒家伦理观念所褒扬的师道尊严的教学秩序所要求;一是恨铁不成钢的家长们大多信奉“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育人理念。
因此,教鞭与戒尺,成为私塾中维持教学秩序震慑顽皮孩童最有效的工具,也是维持师道尊严的有力手段。
所谓“一片无情竹,不打书不读,父母若爱你,不必送来读”,既是塾师的体罚理念,也为家长或社会观念所认可。
只要不是私塾先生“打”得太过分,“说师不严”的家长并不多。相反,更多家长希望私塾先生严一些,这一点,与当今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心态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