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信任”叫质子

标签:
楚乔传燕洵窦骁质子秦始皇嬴政古代故事 |
《楚乔传》的热播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随着剧中男二号燕洵在九幽台遭受了家族和命运的重大变故后,至此彻底的黑化,剧情也开始逐渐收尾。
燕洵本是燕北世子,定北侯之子。但却没有生活在燕北,而是从小在长安长大。在长安,人前风光无限,但他始终逃脱不了自己的身份——质子。
《说文解字》曰:“质,以物相赘。”又云:“赘,以物质钱,从敖贝。敖者,尤放贝当复取之也。”
“质”最早指的是交换过程中物品的抵押行为,有时也泛指用作抵押的物品。这里的“质”指的是用来互相取信的人质。
所谓质子制度,在上古时代是没有的。直到春秋战国时代,“质子”事件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史记·六国年表》中经常可以看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太子从某国归”等类似的字句。从频繁的“质子”事件大体可窥见当时的社会环境。
质子外交是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和策略。一般多见于小国对大国的臣服,以此来换取本国的安定和发展。
当然,后期一些权势较大的异姓王或者诸侯也会送交质子于统治者,形成一种别样的信任。
成为一个质子之后,人生便只有两种结局。
一种是享有和自己的国家同等的待遇,封授官职,受人尊重,尚有机会回归本国。
一种是成为了真正的人质,饱受屈辱,成为鱼肉,任人宰割,终身无望回归本国。
当然第一种结果的前提是两国之间是共同发展,相互扶持的。第二个结果则是两个国家出现了矛盾,发生了战争。
燕洵作为一名质子,其九幽台变故前后的生活状况可以说是对两种质子结局的最好诠释。
质子对岁数是没有任何要求的,但是一定的有足够的份量。太重要的不能给,不太重要的也不行,燕洵就刚好是这样一个位置。
质子虽然是人质,但也算是一个重要人物,总得有人伺候,出入得有专车,起居得有服侍的人吧,可以带一些随从了。
燕洵只是编剧杜撰出来的一个角色,那么古代历史上的质子命运又是怎么样的呢?
就拿秦始皇嬴政和燕太子丹举例吧!
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终于逃回了秦国。但是嬴政却和母亲一起,一直在赵国待到九岁。
这期间,嬴政结识了年岁相仿、同在赵国为质的燕太子丹,两人处的很不错。
嬴政十三岁那年,登基仅三年的庄襄王驾崩,嬴政继位。
这时,燕丹又来到秦国为质。满心以为能得到发小照顾的燕丹,却遭受到了嬴政的冷遇甚至侮辱。
燕丹含恨逃回燕国,之后,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歌罢,荆轲慷慨赴秦,“图穷匕见”,舍命一击,血溅秦殿。
暴怒的嬴政发兵攻韩,窘困中,燕王喜割下燕丹的头颅求和,怎奈为时已晚。随着韩国的灭亡,秦国铁骑统一六国的脚步已不可阻挡。
同样是质子的两人,嬴政成为功盖千秋的始皇帝,太子丹则以刺杀嬴政才得以在历史上留下一抹色彩。
在中国历史不知还有多少这样的质子,身为质子不知是福还是祸呢?虽不像现在的人质一样,处于弱势,但是作为两国战争的牺牲品,想必也不会太过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