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苗族服饰对工笔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影响(六年级《绣在服装上的故事》有感)
(2018-06-30 01:00:02)分类: 论文 |
浅析苗族服饰对工笔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影响
摘
关键字:苗族服饰;工笔人物画;表现形式;影响
引言:
工笔画是中国最古老的画种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当代中国工笔画在传统血脉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完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随着艺术视野的开阔,自身的发展应该与现代的日韩绘画、西方绘画以及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保持友好的距离,保持自身发展的纯洁性,避免丢失自己的艺术语言”[1]。苗族服饰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从多层面传递苗族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情、独特的人文地理以及原生态的生活图景,彰显其内涵和特色,使广大民众以中国画的形式充分认识苗族的传统文化,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艺术价值上,苗族服饰图案内容贴近日常生产生活,夸张、创意而独特地把生产生活的自然意象衬托出一种超乎自然的美,其艺术风格质朴而富有情感。在这样的艺术活动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相互交织,创造出既有实用价值又融合审美功能的作品,给人更多美的享受。从苗族服饰当中,我们能够找到工笔人物画表现形式上的突破,不断吸取精华,顺应时代发展,在前进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苗族服饰文化
我国苗族发源于中原地区,受到战争的影响从东部地区进入贵州。形成了贵州很多地区的多民族杂居特色。正是这种独特的政治历史背景造就了苗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其绮丽多姿、纹饰繁富的苗族服饰一直都吸引着全世界的眼光,这与苗族人民的简陋吃住生活形成鲜明的反差。任何民间艺术品背后都蕴藏着与该民族生存发展和思维相关的意涵和人文内涵。服饰的织绣染装艺术在苗族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一方面体现了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体现了该民族妇女的价值观,对社会声誉和择偶产生直接的重大的影响。对妇女来说,除参加农业和家务劳动外,纺织刺绣蜡染是她们的主要农作。这种受风俗制约的习惯势力成为了苗族服饰发展的主要条件。多彩绚烂的苗装服饰纹样表达了苗族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民族本土文化的热爱。正因为这种民风民俗,苗装和苗绣得到世世代代的继承和发展。
众多的苗族聚集地及不同的分支成为了服饰纹样艺术的发展创造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条件,从而形成了众多支系服饰工艺争奇斗艳图案纹样繁杂的现象。从苗族服饰的图案纹样一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苗族人民在严酷的自然下,形成了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民族个性,这是一种文化与价值的取向。在工艺上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装饰艺术,成为了中华民族中一支亮丽的风景。
2.苗族服饰特点
人们在观赏苗族服饰时,有人比喻为:远看色彩近看花,远观时色彩绚丽多彩,近看时刺绣和饰品精美绝伦。苗族服饰中,不仅仅有中国少数民族经常运用的对比色搭配,也有同种色、类似色的搭配。苗族种桑养蚕,用植物染料给丝线染色,自制的布是用蓝靛和其他植物染制而成的。“苗族服饰色彩鲜艳亮丽,图案变化丰富,绣工简洁粗犷生动秀丽,富有一定的装饰性”[2]。苗族喜欢在厚重的青、黑色底上配上红、橙、黄、绿、蓝等高纯度色彩,用强烈的对比色彩搭配,表现了苗族热情奔放的性格。苗族服的特点体现在他们支系的称谓上,如花苗的“花“,白苗的“白”。从观赏的角度来看,饰花苗的服饰最能体现特点和制作的工艺,包括衣、裙、包头、腰带、绑腿及背包等,这些服饰上都绣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主要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主色调占比例较大,保持了苗族先民“好五色衣服”的传统。苗族妇女认为自然界中所存在的色彩是他们需要的色彩素材,穿在身上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而超出自然的美。在图案的构成上,菱形、方块等几何图案较多,还有花边图案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放射状线条也较常用。每件服饰都由多种不同的图案组合而成,图案参差交错,远看复杂紊乱,其实具有规律性。苗族服饰除刺绣图案外,很多支系的裙子均采用蜡染工艺。苗族的衣裙均为麻织,风吹日晒会变黄变脆,不美观不耐用。而采用蜡染工艺,使得麻料保持原有色泽,且形成一个保护层延长使用寿命,最重要的是裙子得到了美化。
二、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形式
1.工笔画
工笔画作为独特的画种传承了千百年来的前人经验,发展至今己日益成熟。工笔画是用工整谨细的笔法来描绘物象的,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绘画形式,追求绘画手段的装饰性意味,造型手法上强调写意性的旨趣、概括、提炼,并主张以神韵、神态的思维为先导来把握物象的本质形态,这说明当代工笔人物画坛已是多姿多彩的语言形态,要想准确的将这些语言归类是很难做到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心理的变更,要在传承中发展创新工笔画尤其人物画的表现必须以新的姿态展现生机无限、光彩永存的一面。“程式化的处理,装饰化的倾向,特殊的肌理制作,新材料新技法,借鉴西方艺术形式等等,虽然在当今画坛呈现出繁荣景象,但却凸现出一些作品的浮躁之风”[3]。在当今的工笔画界,其题材之新颖,构思之独特,制作之精良,风格之多样,工具和材料之新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绘画表现力,开拓了工笔画的新风貌。从中可以看出传统意义上的规范在不断退化,其总体发展具备了更加自由的表现空间。同时风格题材,创作理念,表现手段在与传统和现代的交流中给我们又提出了考验。
2.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形式
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分为写实性和表现性。
写实性包括了造型和色彩,均属于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要求画面工整、细腻和严谨。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写实性是描绘的深入和造型观念的改变,也是观察的方法变革和造型的技巧变革。当代工笔人物画融合了西方绘画的写实方法,更注重客观表现,加强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写实度。工笔人物画的写实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所具有的感人的真切的魅力。
同时,人物工笔画借鉴了西方画的光感表现,不讲究固定光源的客观科学性,可以随心的安排光斑。表现性题材更是绘画者的主观意识的表现,可以表现自我内心强烈欲望与情感,以及对人生对社会产生的复杂情感和特殊情感,构图、造型与色彩可以进行夸张,也可以超越现实,将不同时空的物象置于同一个画面中,使人产生想象和联想,亦可超越主观性,表现自我内心世界与情感。
三、苗族服饰对工笔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影响
1.苗族服饰造型对工笔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影响
苗族服饰集中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品位。在苗族服饰中点、线、面是其款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各自具有独特的装饰风格,点、线、面的聚散、疏密、繁简在服饰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苗族服饰上的点、线、面比例和面积大小的分割也各有侧重,将其应用到绘画创作中来就要进行取舍,加工,美化或夸张,从而服务于整个画面构成的需要。“舞动中的苗族盛装更加美轮美奂,尤其是百褶裙出现的各种动态的图形走势,这就打破了几何图案造型带来的呆板性,这种动态中的下摆造型与上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艺术创作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力”[4]。苗族盛装的服饰几何造型是二维平面的,其省略了光影,并且忽视了立体,服饰造型上要素之间讲究节奏和平衡感,存在着较强的互补的关系,其中规则不规则的图形的穿插为画面提供了二维空间的表现元素,也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和张力。 在这一方面中国工笔人物画中注重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和构成是一致的。
工笔人物画一直以来都具有装饰性的特征和优势。因此,装饰性的绘画语素的挖掘极为重要,装饰性的表现是中国工笔画中不可忽视的表现手法和发展方向。在这一方面苗族服饰造型对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形式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苗族服饰的造型在装饰性上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服装中的佼佼者。苗族服饰的这种无与伦比的装饰作用才促使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对其进行借鉴。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线条的走向,色调和块面的关系,特征的分布,都是在一个空白的空间中相互建立绘画联系的。在进行工笔画创作时,创作主体借鉴和运用苗族服饰造型中的技巧和手段,通过联想,精细地构建平面上的整体形象。一幅成功的工笔画作品不是单靠一种或几种语言,若干造型因素的简单排列,而是在主体头脑中的互相影响连续对比,从而形成空间上的合理搭配,然后再运用到画面上的。苗族服饰的造型不仅能够对工笔画中整体的构型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苗族服饰中的很多图案都可以直接引入到画面中去,创作出极具有现代感的工笔画。
2.苗族服饰的纹饰对工笔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影响
苗族服饰的纹饰同样影响着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它是苗族服饰中除了服饰的造型和图案、色彩的装饰美感外,具有的特点,即佩戴的各种银饰上雕刻的花纹,包括头上戴的银花、银冠、银簪、银角、银梳、银发夹,耳朵上戴的银坠子、银耳环,颈上戴的银项链、项圈以及衣服上穿戴的各种银片和铃铛,这些银饰的佩戴给苗族服饰增加不少光彩和点缀。这些纹饰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的苗族服饰的装饰性。因此苗族服饰中纹饰能够使得工笔人物画强调其装饰性,从构图,线的组织,墨色分布,局部刻画等等都强调装饰意味。在中国传统的工笔人物画中非常注重装饰表现,这其中就包含了花纹图案的装饰性。这些实际的纹饰均为工笔人物画提高了实际基础,从色彩来讲银饰色彩都是银色的,在绘画创作中看是白色的点线面,这种白色是协调的,起到画面色彩见的过度协调作用和提醒画面的点睛作用。这种装饰性是将现实生活中的物象按照特征和规律,用形式美的法则给与加强,减弱,夸张,变形,来进行再度创造。它强调自然,有韵律感,使画面有吸引力,有艺术性。
在这里有必要区分绘画的装饰性和装饰性绘画,前者是在绘画的基础上强调一些装饰作用,总体上不改变其绘画性:后者的重点则是在装饰性上,其性质是工艺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后很好的解释苗族服饰中纹饰等装饰要素与工笔画创作之间的关系。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装饰性语言可以通过对苗族服饰中纹饰的等装饰性要素的二次创作而获得。不可否认,苗族服饰中的纹饰对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存在一定的影响。
3、苗族服饰的色彩对工笔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影响
色彩是苗族人民主观赋予的抽象色彩,能够突破客观的自然色彩约束,直接地表达出苗族人民的情感观念。艺术家将自然界中的色彩通过综合、概括、抽象等手法,再利用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冷暖、鲜灰等对比手段,按照一定的色彩需要使画面呈现色彩的秩序化、规范化、符号化等特点,注重艺术家对色彩的主观性抒发和情感表达,这就是装饰色彩。整体来讲,色彩虽然丰富多样的,但并不杂乱,主要因为是图案镶嵌在统一的底色中,它的作用就是整合图案色彩配置。这就是苗族服饰的色彩所表现出来的装饰性。
这种色彩转换到艺术表现上,尤其是工笔人物画的创作色彩表现上,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因素。第一、用色观念的一致性。工笔人物画是主观的观念配色,从不讲究环境色和光源色。苗族服饰上的装饰图案都源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色彩设置是自然中的固有色或心中喜好的概念色,纯度较高,且爱用补色的强对比,因此给我们以强烈的色彩印象和视觉冲击力。第二、配色统一性和变化性的一致。苗族盛装基本以一两个色为主要基调,占服饰的大部分面积,其它的装饰性的图案色彩则利用少量补色或对比色,注重色块的图形美。工笔人物画中这是较常用的设色方式。苗族服饰中图案的色彩镶嵌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观,这种色彩观体现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体现着该民族对大自然的不同理解和热爱,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较好的艺术源泉。
结语:
通过对博大精深的苗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学习,在继承传统特质的前提下,对民族的文化艺术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文化传统,丰富完善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使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形式更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做到在保持中纯化,在坚守中发展,在开放和吸收中前进。
参考文献:
[1] 张焕著. 诚析少数民族服饰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表现[D]. 《中央民族大学》 2008.(硕士论文)
[2] 张维纳著. 浅谈湘西苗族服饰刺绣、蜡染中的装饰艺术[J]. 《艺术教育》 2008(2): 30-31. (期刊文献)
[3] 梁晓如著. 论当代工笔人物画艺术表现的传承与革新[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1(4): 37-38. (期刊文献)
[4] 王式竹,苗勇著. 苗绣的艺术形式与特色研究[J].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2(6): 238-240. (期刊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