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语文课题2017
语文课题2017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57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2018-08-30 17:06:34)

登鹳雀》教学设计

西安铁五小学   马涛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年级上册。它属于第单元的第1篇课文《古诗两首》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都是围绕家乡一主题展开的,所选的 4 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学情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理解古诗有一定难度,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古诗的熟读成诵方面,而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于本课,他们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会写2个字。

2.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4.拓展阅读畅当的《登鹳雀楼》背诵积累。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图片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

 师: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去祖国的大江南北游玩一番,看看各地的美景,我们来到这儿参观。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师: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汤汤流向大海。诗人不禁感叹,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同学们你们能从图上找个更好的观测点吗?

2.简介:鹳雀楼。

    师:这座楼就是鹳雀楼。读一遍。(生读)大家注意观察鹳雀这两个字形上什么相同之处?(都有隹,一种短尾巴鸟)这座楼上经常会有鹳雀在楼台上停歇休息,因此这座楼得名叫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紧邻黄河,我们大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生)《登鹳雀楼》。这节课我们到鹳雀楼去旅行。

3.板书课题。

识记“楼”字、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从单元主题入手,用足教材,观察插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中。同时,二年级写字教学是重点,依照一看二范三描四写的原则,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再进行书写。同时,关注学生的双姿,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读准字音

1.师:接下来,我们走进这首诗。第一遍读,要求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古诗中出现的生字,可以多读几遍,自由地读。

2.指名2人读,师评价。(这位同学能够读准字音,还有谁愿意读读?)那你们能字字落实吗?齐读。

3.去掉拼音指名读。那么现在老师把拼音去掉,不借助拼音,还能准确吗?谁来试试?(按照刚才的要求,生评价)

4. 巩固字词复沓读

师:现在,我们来一起合作。注意,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准生字,记清字形。(指名一人领读)

5. 师:读准了古诗里面的生字,现在这些生字走出了古诗,你们还认识吗?我们来看第一个字,谁来认?(指名读,组词,全班读PPT的词

6.指导写“层”字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这么快就认识了生字,奖励给大家一个好玩的字,大家猜一猜这个字读什么?(层的字理教学)

简介“层”字字理:尸  人,“曾”表示重叠。人住的多层房屋,如云般层叠。

设计意图:运用自读、指名读、巩固字词复沓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认识课文生字,读通古诗,潜移默化中落实识字教学任务。

三、读出韵律

1.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现在根据老师帮你划分出来的节奏自由一读古诗,看看能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2.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师:现在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师带读)

3.指名读,师评价。

4.感受快节奏的韵律(可拍手打节奏读)

5.自主发挥多种古诗读法。

师:同学们,除了可以拍手读,还可以怎么读古诗?你们知道古人读古诗有着什么样的动作?(摇头晃脑)

6.古诗除了可以读,还可以唱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第一遍我们洗耳恭听……

   第二遍 轻唱,轻轻的看着字……

   第三遍,可以把声音稍稍放出来,但是唱的时候我们要关注到古诗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要教师范读为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读出古诗的停顿和抑扬顿挫。

四、读出画面

1.古诗韵律美,画面也美。一句诗就是一个画面,读诗句,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出示:白日依山尽, 齐读

师:读到这句诗同学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师板画 “群山”“白日”)

2.欣赏“白日”

拉近镜头,仔细看看这太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啊?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太阳紧紧的挨着群山,课文中把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为?(白日)

突出重点词语读:白日依山尽

3.引导体会“依、尽”用词的贴切

师:太阳是慢慢地、慢慢地挨着群山往下落,所以”依“字要读得再慢一些。男生起:

突出重点词语读:

白日依山尽,依—山—尽

师:现在太阳完全落下去了,男生起。

突出重点词语读:白日依山尽,依—山—尽

4.感受黄河气势画面。

现在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师:这位同学看见了黄河水浩浩荡荡向大海奔流,王之涣也看见了黄河水浩浩荡荡的向大海奔流,你能读出这种壮观的景象吗?

师生评价读:

生:黄河入海流。

师:黄河水真是滔滔不绝啊!

生:黄河入海流。

师:这一景象真是壮观呀!(起)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读,感受这种壮观的画面美。

5.想象画面美读。

退潮式朗读:白日依山尽,依山尽  依山尽

涨潮式朗读:黄河入海流。入海流  入海流

6.此时此刻,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他想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读诗句。

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现在,请你再读读上下句,这个“欲”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老师在这个字旁边做了一个批注,你们也学学老师,在课本上把不理解的字词做上批注,做笔记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师:“欲”字在这里是想要,那么诗人想要什么?

  师:想要看到更远处的景物,那么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要怎样呀?

  师:对,站得高看得远,想要看得更远,就要更上一层楼。

7.二部交替读:

师:我们来二部交替读。男女生一起。

设计意图:借助了多媒体资源,利用各种直观的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体会诗歌的含义。

五、熟读成诵

1.描述情景读:(配乐)

师:诗人王之涣来到了鹳雀楼,他看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师:登高望远是件多么愉快的事,王之涣不禁吟诵起来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背诵。

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诗因楼出,楼因诗名。让我们牢牢记住这首广为流传的古诗吧!

填空背诵。

师:大家在背诵的古诗的时候也要注意这首古诗的韵律美,大家可以一起摇头晃脑的背一背。(起)

3.语用实践环节

1)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最后两句诗(齐读),也是因为它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名句,它不光运用在登楼上,还可以用在学习上、工作上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

2)语用实践读

设计意图:我们的常说要让学生“活以致用”,创设两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补充,一方面是检验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六、学习畅当的《登鹳雀楼》

1.小结学法: 

师:同学们,学习古诗,你们想更上一层楼吗?(四步)

师: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拾级而上,学习了这首诗。大诗人畅当登上鹳雀楼后,也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你们能用我们刚才学过古诗的方法,一级一级拾级而上,去看一看畅当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吗?

2.自读交流:

1)一读:读准字音

师:首先我们要做到读准字音,字字落实,谁来试一试?

2)二读:读出韵律

师:读得非常准确,除了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古诗的韵律。谁来试一试?

3)三读:读出画面

畅当登上了鹳雀楼,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古今对译读:

诗句          现代文

迥临飞鸟上, 站在鹳雀楼上,看着远空飞鸟仿佛在楼下低飞,

高出世尘间。 这楼阁高出了人间许多许多。

天势围平野, 天空笼盖着辽阔的原野,

河流入断山。 奔腾咆哮的黄河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浩荡荡流向远方。

4)四读:熟读成诵   

师:这首古诗你能背诵下来吗?先试着背诵一下?

设计意图:“得法于精读,用法于略读”,拓展阅读畅当的古诗《登鹳雀楼》,将两首同题材的古诗放在同一节课,让学生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来自学第二首古诗,促进方法技能的内化和习惯的养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

七、总结全文

总结:希望同学们积累更多的古诗、一步步拾级而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上一层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