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信息技术课堂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感想和体会

(2017-10-08 16:59:23)
分类: 教学论文

谈谈信息技术课堂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感想和体会

西安市远东第二中学   刘红霞

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开启智慧与思考的过程,更是一种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浸润与陶冶的过程。人文素养最典型的标志是人文精神,信息技术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习的过程的“情景化”,从真实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再适当去掉情境,获得抽象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如何创设不同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真理,继承科学精神,已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现代公民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信息技术课本中也加大了人文教育的内容,明确了人文教育的要求,同时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为了更好的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人文素养,我做了以下方面的分析和实践:

一、分析当代中学生素养的现状。

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做好自己最基本的首要任务——学习,与此同时,现在国家教育改革所提倡的是——素质教育。所以,单单是学习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做一个文明的、懂礼貌的,全面发展的有素质的中学生。要做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文明中学生,就要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改掉陋习,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握住自己,从现在开始,走好人生的每一条路,将来不要后悔,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素质、有修养的新时代中学生。当代青年中知行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造成道德失范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知行统一。

二、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今天,提倡与加强中学生的人文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与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因此媒体素养已成为当代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那么如何提高信息时代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体素养,增强他们对媒体及媒体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以及创造和利用能力,已成为当今时代基础教育最迫切的任务。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在培养学生媒体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将更加行之有效。

    第一,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上,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和精神契合,不能忽略课堂的人文思想的氛围。为此,教师在授课时既要全身心地投入,要以自己的思想和激情,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引领学生产生共鸣或心灵的感动,还要创造课堂的人文思想氛围,一种自由讨论与争鸣的学术氛围,使学生在接受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还能收到文化的熏陶,提升个人素养。

    第二,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情境氛围的创设,学会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学生不能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的接纳者,而是要主动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信息技术学习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与之产生心灵的契合和同化,融人到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素养的熏陶,得到个体自我精神的升华。例如,在教师的导入环节、教学内容情境创设上,可以融入人文素养的背景,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接受熏陶。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与方法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摒弃单纯的技术讲解,将信息技术和人文素养相结合,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学习。作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精心研读信息技术课程,充分的挖掘课程中的人文成分,并渗透到教学中。无论是新课导入,课堂主题的选择或者是教学任务的设置,我们都要深思熟虑,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总觉得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不重视,对课堂纪律不遵守,我们总是从学生方面找原因,实际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两方面因素组成,学生的课业负担、认知特点,心里因素、社会环境等都会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影响。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初一年级学生个人意识开始出现,群体意识日益增强、自我管理逐渐变难;高中阶段是学生逐步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一个由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逐步走向独立性和自觉性的成人化的关键时期,这期间极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对于每一学期第一节课尤其是新入学的初一年级高一年级新生来说,他们听的最多而且不耐烦的可能就是老师、家长对于学习和纪律上的强调和约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这种特殊的上课环境来说,无论是从使用设备的保护和学生安全方面的考虑,纪律和规则都是老师必须要强调和叮嘱到位的,要让学生自觉的养成良好的学习、形为习惯,教师从“学校——‘’——理想——过程“和学生展开交流,可以从家长的期许、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自身的成长规律、学校的教育目的,社会中不同行业的榜样力量来让学生明白家长的艰辛,学生的任务,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等, 朗读着“开学了,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一段话——……”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不易,也会体会到马云所说的“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拼命努力的自己!”所蕴含的道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的基石。

   2)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组织与引导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仅是计算机技能,还有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信息问题的解决能力等,以及道德观念和责任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渗透,使得信息技术教育的课不仅仅是一门讲授知识的课程而且也是一门关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课程。

例如,在教授高一年级《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过程》一节课中,课本中讲解要使多媒体作品吸引浏览者,就必须先对该作品进行整体规划和精心设计,做了工作计划,然后才逐步去实施,强调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一个好的作品,主题是灵魂,做到主题明确、选材恰当、风格鲜明,版面布局合理。但是学生不容易接受理论讲解,为让学生能够从自我认知方面了解这部分内容,我上课用了15分钟时间和学生讨论了一个话题:“我计划为父母做顿丰盛的午饭”。学生很乐意并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论中,从亲情、营养、食材的准备、个人的烹饪技能 、午饭的时间制约、父母吃饭时的心情以及自己的亲身感受等多方面进行规划与设计,以做饭的过程来体会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的过程: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作品集成——发布与评价,在这15分钟里,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懂得了感恩。

    3)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越性在教学中有效渗透人文素养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今天,如果还抱着过去的“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态度的话,将会被时代所抛弃。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的大量产生、传输.知识量猛增,使我们从过去从书本上所获得知识变得微不足道.即知识的折旧。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获得信息.扩充自己的知识的丰富程度,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跟进时代的发展。信息时代,教育内容首先表现在对中小学生认识的培养上,主要指对道德、精神和美学的价值认识,包括人的尊严,对他人的爱,同大自然的和谐等。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搜集到全球的信息,获得平时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将学生的兴趣不断向国内外各方面发展,从而不断开阔视野,感触世界的发展和祖国的日益强大。同时由于大众媒体的信息的庞杂,使学生可能陷入盲目应对的困境,而对应接不暇的信息不知所措,加上学生对自然的体验和对生活的亲身体验不足,对信息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成熟。影响到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正确客面的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例如,对于网络中“扶与不扶话题的讨论”,“宁波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你是同情老虎还是同情死者?”“对旺旺雪饼事件,我们该不该一笑而过?”“我们该从徐玉玉事件中领悟什么?”……借助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道德和公民价值观教育。

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做为教师应该养成良好的教学教研习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力求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