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读后感

(2019-02-26 17:59:27)
分类: 读后感

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评价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读后感

拜读于永正老师撰写的《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后,对其中于老师所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深有感触,以此为例,关于儿童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有了一些思考。

研读于老师的课例狐假虎威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老师的课堂既没有精彩华丽的课件,也没有花样迭出的教学手段,却亲切自然,充满童趣,让人如沐春风。这样的课堂是朴实的、真实的、扎实的

一、准确把握教材,关注儿童的内心成长

教材是学习语文的主要资料,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书本与童趣相结合,才能够创设出趣味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增加学习乐趣。老师的课堂以儿童为本,体现出浓浓的儿童味,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和鼓舞中体现。老师把教材与儿童的心理特征相结合,从儿童视角入手,设计富有儿童味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于老师精选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例如“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四个成语,并不是一味地询问学生这几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而是设计出有目的性的表演活动,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不仅让低年级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于老师曾说过:“我是把功夫花在看教材上的,一个词一个词地去看。”可见,要想准确地把握教材,必须要研读教材,精选内容。在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找到书本知识与学生学习、吸收知识的切入点,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课文中的表象加以组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童趣

在教学中,于老师善于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改变了沉闷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增强学习的兴趣,感受课文的内容。在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于老师有效地设置了体验活动,例如第二课时的分角色表演活动,找五位同学分别扮演狐狸、老虎、小兔子、小野猪和小鹿,其他同学当导演,根据书上内容进行表演。单纯的朗读或许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边朗读一边表演、导演的形式,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童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所蕴含的丰富寓意。也引起了学生心理的共鸣,情致盎然地学习。情境活动贯穿其中,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互融合,学生仿佛在游戏中学到了本课的知识,也为学生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实现了学习目标。

三、课堂评价多元化,激励儿童探究

课堂评价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没有及时有效的评价巩固,学生只能产生轻视的心理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带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语言,更能引起学生心理的波动,学生会认为,这些语言是从自身的儿童立场思考,针对自己具体的优缺点所作的评价,这比任何其他漫不经心的夸奖性语言,都更有价值。而带有教育意义和鼓励意义的教育性语言对学生来说,更能引起内心的震撼,产生心灵的共鸣。

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评价方式亲切自然,让人如沐春风,自然润泽心田。如语言评价“你真聪明,说得也很有道理。”、“看来小朋友读书很认真,都是出色的导演。”......仅仅语言评价就能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之中,更何况摸头、贴脸等肢体语言,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样化的课堂评价语言,辅以行之有效的肢体动作,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发现和探索。

回顾课堂,于老师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平等、风趣的对话逐渐地推进教学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儿童的课堂体验和思考感悟,学讲计划和于老师的课堂理念不谋而合。诚如夸美纽斯所言:“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如果我们能够以“俯身为儿童”的姿态,回归童趣,研读教材,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钻研儿童的理解方法和活动方式,恰当地设计出与之相融的教学活动,使之身心参与,从游戏走向文本,就能唤起学生的童趣和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对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以上是以儿童为中心所进行的评课,突出了主体,也是对只关注教师行为的评课的所思所想。评课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然而真正掌握这项基本功也不容易。俗话说:教学相长。“教”与“评”何尝不是如此。“教”是“评”的基础,“评”是“教”的反映。“教”——教什么?“评”——怎样评?这是值得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儿童为中心,站在全面发展的高度进行,体现现代教育观念,明确评价的内容、标准、要求,当然,还不仅仅止于此。要掌握评课的技能,教师还需要运用这些评课的知识进行评课实践。只有达到至真至善的境界,课堂评价才能真正促进教师学生与教育的健康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