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丹彤_
吴丹彤_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1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南旧事影视改编和原著的对比

(2020-05-14 08:14:10)

摘要:《城南旧事》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最明显的体现在对故事情节的删改上,其次就是在语言特色和人物塑造的细节处理上,几次《送别》歌曲的使用也在影片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改编使电影呈现出与原文略有差异父母角色,又使其在保留原著核心精神的基础上加快了影片的故事节奏。

关键词:城南旧事 影视改编 优缺点

《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文学从小女孩童真的视觉出发,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的老北京市井生活,着重表现了旧时代底层人物的人性光辉,但全文感情基调并不像一般儿童文学作品一样欢快,而是“通过作者笔下人物的一次次告别。表现人生旅途之中不得不面对的离别和成长所带来的疼痛”[1],充满着小女孩朦胧的愁绪和对复杂的成人世界的不解,《城南旧事》也以其深挚的情怀吸引了大批读者,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由此文学作品改编、吴贻弓导演的同名电影于1983年上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思想奖等多个国际奖项,电影拍摄延续了原著含蓄委婉的诗意风格,充分表现出英子在成长中经历的忧愁与欢笑,在营造与原著相符意境的同时,也对电影进行了一些细节处理,对故事情节进行了较大的删改,导演做出这些删减使电影与文学原著在故事讲述、情怀表达等方面产生些许差别,各有长短。

电影对原著故事情节适当改编

《城南旧事》原著共有《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和后记《冬阳 童年 骆驼队》六个大章节,依次讲述了英子随着爸妈从台湾举家搬迁到北京后,在20世界20年代在北京城南的童年时遇到的疯子秀贞、厚嘴唇男人、兰姨娘和保姆宋妈的故事,在最后一个章节中爸爸写患病去世,而英子自己也从小学毕业,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也不再是小孩子”结束了整个故事,笔触细腻,整个故事以平淡的叙写缓慢的进行,向读者娓娓道来。而电影《城南旧事》在最大程度还原文本的同时,将后记《冬阳 童年 骆驼队》的情节作为电影最开始的场景,而后删除了第三章节《兰姨娘》的故事,在重点表现《我们看海去》中厚嘴唇男人的故事后,把《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的情节加以融合,减小了篇幅,这些调整使电影有以下几个优点:

电影情节更加紧凑

《城南旧事》原著书写了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来体现小女孩英子在一次次离别的悲伤中逐渐成长,笔调舒缓平淡,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故事,而影片采用了块状的散文风格式样的拍摄方式,若对原著剧情完整保留改编会使影片剧情显得拖沓,在加上电影篇幅有限,糅杂过多的情节在里面会使故事讲述凌乱破碎,甚至打破影片的意蕴创设,因此影片加快了故事情节的进行,一开始就安排了本应在《驴打滚儿》章节中才出场的黄板儿牙登场,还安排了一句台词:“哟,大小姐下学了。”并且先后出场了三次,“不同于小说在某一个部分独立叙述,电影的处理集中而不独立,使影片感觉更加整体和丰富”[1],除此外完全删除了《兰姨娘》这个章节,这些情节处理使得电影的叙述更加的集中精炼,剧情也更加紧凑,在保留原著意境的同时加强了对观众的吸引力。

更利于塑造人物主要性格特征

原著开篇,宋妈在清晨用鸡毛掸子打扫房间,把小英子从被窝里揪起,一段“棉筒裤多可笑,可以直立的放在那里,就知道那棉花够多厚了”[2]的场景描写让人忍俊不禁,充满了孩子般的童趣,影片则舍去了这一片段,将《冬阳 童年 骆驼队》的情节调整到了开篇,于是我们最先看到的便是伴随铃铛声漫步而来的骆驼队,满脸天真的小英子在井窝子旁看着骆驼咀嚼的动作,不由自主的模仿,显得憨态可掬,这个经典的场景让观众瞬间就能感受到英子作为一个孩童活泼可爱的性格,更凸显她性格中天真的一面,给观众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

故事情节的删减调整,则对塑造爸爸的主要性格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原著中的爸爸除了严厉的形象外,还有着更复杂的形象,尤其在《兰姨娘》中,描写了爸爸年轻时候在日本热衷于吃花酒的行为、对妈妈持着瞧不起的态度、还对兰姨娘有着不清不楚的暧昧,这使读者看到的爸爸,不仅有着严格要求孩子和支持新青年革命的正面形象,还有家庭专制、感情不专一等负面形象,“文本中的爸爸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父系社会封建家庭大家长的形象,可以说在他身上能看到那个年代男人在家里家外的霸道与专制,将女性边缘化”。[3]删减《兰姨娘》章节,在加上电影场面中一些细节的调整,爸爸的形象则完全只剩下了正面的慈父与先进知识分子形象,他每次出场都带着温和的微笑,还会和妈妈共同装饰院子里的葡萄架,完全没有原著中的严厉与专制,电影选择突出爸爸慈父和先进知识分子的正面形象,模糊甚至隐藏了他的矛盾性格,虽然会弱化这个形象的立体性,却使故事的发展更加符合电影所要表达的“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主题,主要人物呈现出更纯粹的人性美。

影片主题音乐的正确运用

《送别》是由李叔同作词编曲的作品,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这首歌在原著中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我们看海去》中厚嘴唇男人弟弟的毕业典礼上,低年级的同学和家长给毕业的高年级同学唱骊歌,英子唱歌时只感觉到莫名的忧伤,即使她并不认识六年级的同学,第二次是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英子在自己的毕业典礼上听着低年级的同学给自己送别,在几年的光阴流逝中,她已经从典礼的观众变成了典礼的主角,成长来的猝不及防,这首歌在原著中对英子的成长有着特别的意义。

在电影中这首曲子的运用更加广泛,一共出现了四次,《惠安馆》章节结尾时,英子和爸妈坐在马车上向新家驶去,这时响起了《送别》的曲子,并配上了英子与妞儿、秀贞一起度过的那些时光,这是小英子第一次体会到分离的苦楚,也是她在影片中的第一次成长;而后在厚嘴唇男人弟弟的毕业典礼上,高瘦的男孩作为代表上台,英子和爸妈坐在一起给毕业生们唱着送别的歌;第三次在厚嘴唇男人被抓后,音乐课上老师带着同学们唱这首歌,但是英子这次并没有一起唱,她沉默的坐着,面上满是悲伤;最后一次是在影片结局,在爸爸的墓地前,她们和宋妈做完最后的告别,英子和妈妈坐上人力车,在萧瑟的秋风黄叶伴随着骊歌逐渐远去,直到背影消失不见。原著《城南旧事》的表达核心就在于英子在一次次分离中的成长,整体充满了诗意而朦胧的氛围,影片主题音乐《送别》的使用完美契合了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所要营造的氛围,“一部好的电影音乐是应该融化渗透于影片的总体构思之中的。所以说无论是主题创作音乐,还是使用的资料性音乐,都应与影片风格合一,与叙事节奏相辅相成,并且还要与其他电影元素相匹配。”[4]《城南旧事》主题音乐的使用无疑是成功的,这首充满离别感伤的曲子不论是与故事情节的契合度,还是在推进电影情景氛围的营造上,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电影对主角口音的取舍

在《惠安馆》故事开篇就写道:“宋妈是顺义县人,她也说不好北京话,她说成“惠难馆”,妈说成“灰娃馆”,爸说成“飞安馆””,[2]妈妈教英子数数把“二十、二十一”说成是“二俗、二俗录一”,由此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不管是爸妈还是宋妈都说不好标准的北京话,带着家乡的口音,但在影片中,他们都说这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这虽然使影片老北京味更浓,但不符合小英子一家迁移而来的家庭背景,也使得影片缺少了该有的语言特色。

总结

虽然缺少了原文中的语言特色,但电影《城南旧事》的改编仍然是很成功的,影片不仅最大程度的尊重了原著故事情节,更十分准确的紧扣了原著中小英子在伤感离别中的成长这一核心主题,散文风格样式的拍摄方式使影片对“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一意蕴的设置更是恰到好处,“1982年面世的《城南旧事》,是吴贻弓导演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它以异常的单纯和明净呈现了散文叙事的魅力,消解了雄踞数十年的戏剧电影模式。”[5]《城南旧事》所获得的众多奖项实至名归,这是人们对它的肯定,即使那个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已经长大,但她在冬日暖阳下模仿骆驼咀嚼的身影成为了我们脑海中永久的记忆。

参考文献:

[1]汤栩伦.浅析电影《城南旧事》对小说原著精神的尊重[J].青年时代,2019(4)

[2]林海音.城南旧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9

[3]李宗铭.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论电影《城南旧事》意蕴创设[J].神州文学,2019(15)

[4]姚国强,孙欣.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5]杨远婴.众说吴贻弓[J].当代电影,2006(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