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说课稿及反思
(2018-06-11 08:59:24)分类: 前期调研 |
《马嵬(其二)》说课稿及反思
王萍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李商隐的《马嵬(其二)》。
一、说教材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说学情
三、说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一篇诗歌目的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此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
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的。
环节二
由于上一首诗中以对李商隐的生平进行了简介,所以对作者相关常识由学生来完成,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老师对写作相关背景进行讲解。这一环节由师生共同完成。
环节三
直接而感性的阅读,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语言感受,此时产生的感情也是最原生态的感情。且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因此
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之后,我从示范朗读和学生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让孩子自己感觉我们的朗读少了什么,通过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对李杨爱情的态度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讽刺。
环节四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把握住了诗歌悲的感情基调。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1、在这一过程中我会扮演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逐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完成从感性体验到形成理性思维过程。我会创设如下问题:
首联:
【明确】马嵬之变,颔联和颈联
【提问】首联中用典,写方士寻仙之事,有何用意?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明确】似写玄宗思贵妃心切,其实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颔联:【提问】颔联两句分别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场景?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虎旅传宵柝”写的是逃难生活的不安适。“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鸡人报晓筹”写的是宫中生活的安乐,也暗示唐玄宗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但“无复”点出了这一希望已幻灭,“无复”与“空闻”相对,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颈联:【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马嵬之变这一天,也是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盟誓,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同驻马”的时候,结果又如何?
尾联:【提问】尾联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尾联以对比和反讽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宠爱的妃子,而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却有更美满的婚姻,这一对比引人沉思,发人深省。
2、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警告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可荒淫误国。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背诵全诗。
环节五 拓展延伸:
对比鉴赏:对比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和李商隐《马嵬(其二)》,总结咏史怀古诗在取材和技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环节六
环节七
1、背诵全诗。
2、完成练习册相关部分。
五、说反思:
对于本次课,结合自身上课的情况和听课老师的点评,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课堂内容不够灵活。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只注意到让学生来解释诗句,很多学生不知道的史实补充的并不完整,不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全诗。比如在分析第一联中,没有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故事交代清楚,所谓的“他生未卜此生休”,这里的夫妻缘分应该更加详细点出;最后一联中,学生多数只看到了唐玄宗昏庸的一面,而看不出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这里应该具体交代一下唐玄宗的功绩,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讽刺批判意味,明白人的成败也许就在稍微不注意之间这个道理。 第二个地方在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应该从全诗选择的具体事例入手,切入点很小,但是每件是都能起到表达主旨的作用,使得全诗一波三折,寓意深远;今昔的对比突显唐玄宗的个人遭遇之悲,暗含讽刺意味,结尾一句对比中使得主旨鲜明,立意更显含蓄。
2、没有给与学生更多表达得时间,由于课堂容量较多,留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时间就不够多,只能个别提问,这也就让其他同学失去了表达的机会。
总而言之,个人以为自己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能力有待加强,语言的表述和逻辑有待提高。一言蔽之: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