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反思、微课
(2018-03-19 08:50:19)《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1、结合微课和反转课堂的理念,在预习课件中包括这首词的背景介绍(乌台诗案的大致经过),赤壁之战的经过(视频展示)和意义(微课展示)。
2、诗词的教学重点在于诵读,这节课的设计也是紧紧围绕这一原则展开。此外,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从手法、情感入手,理解作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面对人生挫折的态度。
教材分析:这首词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宋词两首》。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典文学作品。这首词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品,要引导学生理解豪放词派的特点,并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通过诵读、分析,理解词作内容,把握作品情感。
学生分析:学生都是职业生,有着很大的潜力,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引导课前预习。结合微课的形式,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准备。学生通过微课理解这首词的背景,乌台诗案的经过与结果,利用视频回忆了赤壁之战的经过,通过微课了解了赤壁之战的意义。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工作:计算机、网络、投影机、应用软件
板书:
赤壁
评价与反思:
1、根据教学设计中预期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
2、采用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且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品读赏析环节中对下片的分析中,应该在引导学生理解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朗读。而这一部分在实际操作中,训练略显薄弱。
3、在赏读感悟环节后应有归纳总结环节,应带领学生按照板书,理解词作的豪放特点,体会苏轼的洒脱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板书,用箭头、括号连接。可是这各环节,在实际上课中没有完成。
4、在教学设计中的作业设计中,要求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感悟,将其呈现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个作业没有布置。
5、在多媒体应用中,学生最开始的自由朗读环节设置了背景音乐,但由于事先考虑不周,没有将声音调至最大,导致学生自由朗读后的声音盖住了乐声,没有达到配乐的效果。
教学过程:
1、
在预习的微课中,我们知道了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心中有无尽的忧愁。于是他寄情山水,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面对滚滚长江,作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2、
这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初读感知:接下来,我们就自由朗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写了哪些景、人?
(目的:熟悉这首词的内容)(播放背景音乐)
品读赏析:这首词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被历代的文人墨客所喜爱。同学们,你喜欢哪一句?请从手法、情感入手分析,揣摩其朗读技巧。
(目的:引导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步骤,体会情感,揣摩朗读)
教师预设: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作品开篇奠定了豪迈的基调,东去的大江和滚滚的江浪,既是眼前的景色,又是暗喻,喻指时光易逝。苏轼登赤壁临长江,自然会由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不断流逝的时光。无情的时光淹没了多少古代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朗读时要大气磅礴,有如滔滔江水奔流而下。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衬托手法的运用。作者用三国美人小乔衬托周瑜的英俊潇洒,暗示他不仅事业有成,并且婚姻幸福美满。(板书:周瑜)
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已经34岁,这时也已婚十余年,作者在这里说“小乔出嫁了”,并不矛盾。因为艺术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尤其是这类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原来就不以再现细节真实为目标,我们当然也就不必处处以生活的细节去衡量它。
作者对周瑜充满了敬佩,并且此时是在“遥想”,所以朗读时要缓慢,语气要充满对周瑜美满生活的向往之情。
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朗读时“谈笑间”要读得从容自若,“灰飞烟灭”要重读并拖音,读出曹军的惨景。
⑦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周瑜由于眷恋母国,故地重游,遇到我,看到我现在的境遇,也会投以同情的笑。
“笑”,不应是嘲笑,而是同情的笑。周瑜身为英雄人物,心量广大,对于同样有着建功立业抱负的苏轼,目前被贬黄州的处境,一定会予以同情的苦笑。
同情苏轼什么呢?
周瑜 |
苏轼 |
功成名就(34岁) |
被贬黄州(47岁) |
婚姻幸福 |
发妻亡故 |
英俊儒雅 |
早生华发 |
对比中,能体会出苏轼感叹年华早衰、功业难就之愁情。(板书:年华早衰、功业难就或壮志难酬)
在朗读时,重读“笑”,“早生华发”也读出时光易逝、年华早衰、功业难就之愁绪。
⑧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比喻的运用。梦有怎样的特点?短暂,难以捉摸,就好像人生之短暂,生活中的得意与失意,都难以把控,与其哀声连连,叹人世之变迁,不如以清风为伴,与江月对饮,用一颗更博大的心胸容纳失意(或失败)。这显示了苏轼阔达的胸襟。我们从中窥见了一个洒脱的苏轼。(板书:洒脱)
赏读感悟:人生像一个调料盒,包含了五味杂陈,我们要怎样面对人生的酸楚和苦痛。请大家写几句话,抒发自己的感情。
(目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挫折,学习苏轼阔达、洒脱的精神)
3、
(引导学生观看板书,并进一步用箭头、括号完善板书)这首词通过对于赤壁之景的描写,对于周瑜故事的记述,感叹自己年华早衰却功业未成的愁绪,从中我们看到了洒脱的苏轼。
同学们,把一滴墨水洒入清水中,清水立刻变成混浊,而把一滴墨水洒入大海中,大海则岿然不动。同样一滴墨水,滴进不同的容器中,就对容器产生了不同的变化,看来问题不在这滴墨水,而是这个容器。这滴墨水就像人生中的挫折,容器就像每个人心的容量。挫折遇到心量小的人,称之为困难,挫折遇到心量大的人称为机遇。
我们学习苏轼,学习他顺境中积极上进,更要学他逆境中阔达洒脱。
至此,老师也不由自主想为大家吟诵此词,感受东坡居士的博大胸襟。(配乐朗诵)
4、
微课因视频无法上传,只能发送链接,观看时,复制链接再打开即可。
https://weibo.com/tv/v/G83CP5UTq?fid=1034:ea148f9af8199759f2c3e7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