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巴彦包特小学 孙立冉
所谓三维目标是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载体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新课程标准指出: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我们实施三维目标必须强调它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同样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所以,我们说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个目标。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讲,实现三维目标是既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此,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在结构和表述语言上都有变化。根据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细读《标准》可知,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并非纯粹的并列关系,其中含有相互间的融合与渗透。如在知识技能目标中,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解和重组,多次出现“经历„„..过程”,即在某一个方面的目标中,蕴含了其他方面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做到: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
1、明确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在结构和表述语言上都有变化。根据数学教学的
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多次出现“经历„„..过程”,即在某一个方面的目标中,蕴含了其他方面的目标。
2、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3、知识技能目标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两方面的目标(过程性目标)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阐》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解和重组,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细读《标准》可知,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并非纯粹的并列关系,其中含有相互间的融合与渗透。如在知识技能目标中 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就是说,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托,因为任何过程性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对一定的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为载体来进行,如果脱离了具体知识的学习,任何“过程”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价值;另一方学习过程来获得。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固然不可取,只重过程而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课堂教学,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
二、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就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如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九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分析: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这两个教学内容显然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但仅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即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如果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第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 显然,此教学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两种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
例如,根据前面确立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 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 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 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 动手实践,完成转化。让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延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 引导学生通过 动手操作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摄动、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正因为这样,数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不只是要求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它还应当包括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思维水平、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思考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要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做到知能协调——因为要使数学知识和技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理性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才能实现;做到知情统一——因为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数学,就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做到情理结合——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理性的音乐,而要重视研究学生获取与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思维过程,首先要激发学生乐于思考问题的情感。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行为的参与,其学习数学知识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如果没有情感行为的参与,其数学学习活动也不能很好地维持。当然,我们既要反对不顾学生的感受而一味地追求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只将数学知识略)多样化还需要有一种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作为学习、指导的重点内容,教师应有责任去引导比较和评价。另外,我们还应防止实施“过程性目标”和“情感目标”过程中如下现象的发生:数学课堂教学有情境而没有学生的活动,或有活动而没有数学味,或者是有数学活动而缺乏有效的体验。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三维目标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但在具体的每一课时的实施中可能也会有所侧重,尤其是对“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而言。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既不能单纯地考虑认知目标,也不能把有机的整体割裂为一个一个单纯的目标,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上,让三者水乳交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