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究式角色游戏的研究

(2018-01-03 20:59:04)
标签:

文章分享

杂谈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儿童好游戏乃是天然。”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且与他们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有着密切联系。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游戏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它能有力地促进幼儿身体的、认知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而游戏中角色游戏又最具有游戏的典型特征:主动性、趣味性、社会性、虚构性。孩子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这一过程使幼儿的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角色游戏的开展中教师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幼儿对游戏主题的设置缺乏自主权。

在设立角色游戏主题时,教师不顾孩子的需要和意愿,直接开辟和规划好场地,为孩子设置了娃娃家、医院、商场、小吃店等千篇一律的游戏主题。有的老师甚至看到别的班有新的游戏主题,就搬到自己班级。游戏中,有些教师往往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游戏,急切地希望孩子在每一次游戏中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于是紧张地注视幼儿游戏,寻找教育的机会,不时地终止幼儿的自主活动,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自主活动引向事先设计好的课程内容。游戏成了教师导演的一台戏。幼儿的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主创造的权利被教师剥夺了,幼儿自主游戏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

2.在游戏中过多照搬成人现实而非自己想象。

模仿成人角色并不表明幼儿会复制成人的生活,再现成人的生活,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意图和理解对成人生活加以变形和改造,以符合自己游戏的乐趣。把儿童的游戏世界等同于成人的生活世界,是对儿童游戏和想象权利的剥夺。幼儿的角色游戏源于生活,但它肯定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对生活的模仿和改造。幼儿在玩游戏时都知道这是假的,是在玩游戏,是暂时的。但幼儿不会因为是游戏而不真诚、不投入。若幼儿在游戏中循规蹈矩地钓鱼、煮饺子、当医生,那游戏便不是幼儿的游戏,而完全成为一种生活的演习与复制,试想这样的游戏还是幼儿自己期待的游戏吗?

3.幼儿游戏被现成的材料限制,缺乏以物代物的创造力。

我们给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游戏材料,但是教师在投放的时候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存在认知的误区。一是以为材料越多越好,这导致在材料的使用价值上大打折扣;二是投放了太多逼真的材料,带来了功能单一、缺乏可变性的不足,限制了幼儿以物代物的创造和想象。

以上现象,教师更多地赋予游戏以某种外在价值,把幼儿的游戏目的功利化。应该如何避免以上的问题呢?

一、改变游戏的观念,把游戏真正地还给孩子

以往的角色游戏,我们注重的是以角色扮演为主的社会性游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创设有利于幼儿交往、互动的环境,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那么我们如何在原有角色游戏的经验上寻找突破口,让角色游戏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呢?我们发现,幼儿对自主生成、自主探索的游戏感兴趣,愿意调动全部的智慧去研究、探索和尝试。因此,我就幼儿探究性角色游戏做了尝试,在班级开展了“大话西游”的探索性游戏,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游戏方式,力求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孩子。

二、在尊重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生成游戏

在探究式游戏中,在确定游戏内容时,我们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点,顺应孩子内在的真正需求,根据幼儿的兴趣点确定活动内容。在活动中,教师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和鼓励者,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大话西游”源于孩子的兴趣。一次星期五玩具开放日,天天带来了一根金箍棒玩具。在游戏的时候,我发现天天和同同在互相打斗着,嘴巴里还不停地说:“吃我一棒,吃我一棒!”他们的打斗引起了更多孩子的围观和加入。不一会儿,打斗的场面越来越大。经过询问,原来天天今天做起了孙悟空,正在打妖怪呢。看到孩子脸上灿烂的笑容,我都被他们感染了,这是多有趣的游戏主题啊!

当然,如何遵循孩子的兴趣和愿望,使简单的打斗游戏逐渐深入成具有价值、促进幼儿发展的游戏呢?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讨论和研究。经过商量,大家一致赞同共同研究《西游记》。那么如何安放这些图书?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图书呢?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孩子们想到了开设“图书馆”。图书馆开在哪里?图书馆怎么开?有哪些规则?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参观了幼儿园图书馆。发现图书应该按一定的要求摆放整齐,每本书都有标签,还必须办理借书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借书还书登记。于是,孩子们开始规划图书馆开设的地址,将我班的区域柜子改造成了图书柜。并分组进行了“改建工程”,如工程部,专门负责摆放场地,还用体育器材为图书馆造了个大门;工作部,负责为书贴上标签,按一定要求归类图书,并负责为幼儿办理借书卡,登记借书还书事宜;策划部,为图书馆取名并设计广告;规则部,专门为图书馆设计了浏览、借阅的规则。“《西游记》图书馆游戏”在孩子们的精细分工中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当孩子们分组表演《西游记》时,他们萌发了要化装上台的愿望。于是,原先的理发店游戏主题演变成了美容中心,负责为演出者化装打扮。

由于幼儿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当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常会出现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各种各样的游戏内容。此时,教师常会手足无措,随便拎一个内容便成为了幼儿近阶段的游戏素材。这样的做法往往会造成一大部分的幼儿处于被动游戏状态,从而大大降低了游戏的兴趣与质量。为此,我们常在产生游戏前与幼儿做一次讨论:“我喜欢的游戏”,评选出最具人气的游戏内容。例如,我发现孩子们同时对《大闹天空》《三借芭蕉扇》《大战盘丝洞》《猪巴戒吃西瓜》《偷吃人参果》《大战红孩儿》等内容都感兴趣。为了顺应大多幼儿的意愿,我们开展了“我最喜欢的《西游记》故事”的评选活动,孩子们通过紧张的投票、记票,选出最具人气的游戏内容——《三借芭蕉扇》《大战盘丝洞》《美猴王出世》《大战红孩儿》四个游戏内容。随后,我们将这些内容确定为近阶段的游戏内容。像这样,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挖掘出来的游戏往往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即使与自己的初衷不太相符,但自己参与评选,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幼儿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便能兴致勃勃地开展游戏。

幼儿对游戏主题和内容感兴趣是游戏发起和持续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幼儿角色游戏中,一部分主题内容会得到发展,但也有一部分很快就消失了,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如本来热闹的手偶剧场“大战红孩儿”由于剧目单一,一时显得很冷清。因此,他们又顺应需要,把它演变成了票务中心。原先用来表演的手偶,用毛根一穿,变成了手偶玩具,由此转变成售卖活动。

三、在开放的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架构游戏

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就可以引发相应的活动,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架构各种游戏的。以往我们提供的游戏材料成品较多且具有明显特征,停留在形象逼真,外观美丽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他们创新意识缺乏,如逼真的电视机、电冰箱、娃娃床铺、桌椅,很自然地摆在一起,成了娃娃家。电视用来观看,冰箱在家用来放水果,床铺用来给娃娃睡觉,这在无形中限制了幼儿的思维。现在,我们在每一个游戏区域提供了一个“材料库”,里面有各种纸、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竹棍、各种小画图、橡皮泥、剪刀、打洞机、订书机等工具,供幼儿自己动手创作。

一次,“服装制作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忙碌地为自己制作相关的服装。悠悠扮演的是观音菩萨。她找来包花纸对折,中间剪了个洞,头往里面一钻,一件观音的道袍就做成了。过一会儿,她从百宝箱翻出空的巧克力塑料盒,只见她翻来覆去地看了很久,拿着这只空盒走到桌边,拿出紫色的手揉纸把它包得扎扎实实。天天问:“悠悠,你这是做的什么呀?”悠悠不紧不慢地说:“我在做莲花宝座呢。天天,你再帮我去找点纸,我要做莲花的花瓣呢!”天天答应着就到百宝箱里去找。他拿来一张彩色的色粉纸,在悠悠的旁边剪起了莲花的花瓣。可是,由于纸张太软,花瓣张不开来。天天很沮丧。悠悠想了想,说:“用硬一点的纸就好了啊。”他找来了粉红的卡纸。一会儿,莲花宝座就完成了。幼儿通过自己的创造制作简单的玩具,这不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而且使幼儿的扩散性思维得到较好的锻炼。

四、在多元探究方式的呈现中推进游戏

探究性游戏有一个显著性特点,就是幼儿的研究与游戏同步进行。以幼儿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契机,不断引申出新的游戏内容,幼儿间的共同探究贯穿游戏始终。

如调查与访问。幼儿对《西游记》的故事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这为后来幼儿的角色分配,道具服装制作,对话和动作的设计都提供了可行性的基础。但是,由于《西游记》故事众多,如何使幼儿探究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聚焦呢?因此,调查就成了幼儿有意学习和运用粗浅的科研方法的必要途径。有的幼儿说,回家访问爸爸知道哪些《西游记》故事,让爸爸讲给自己听。有的幼儿说也可以在班里统计,调查大家最想研究什么故事内容。调查和访问是在游戏中幼儿对认知的澄清,是针对主题相关内容进行的。通过调查和访问,幼儿不仅通过各种渠道积累与本游戏主题相关的有效经验,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通过调查与统计,孩子们自主精简了游戏的主题和范围,有效获得了游戏的相关信息,使得游戏活动能够更加实际有效地开展。

再如准备与表演。当幼儿做好了相关的服装道具后,又出现了新问题:有哪些角色?如何分配?有什么对话?经过讨论,有的组观看了相关的动画片剧目,有的从图书馆借了相关的书,进行了商量。如《三借芭蕉扇》剧组,他们通过竞争游戏,华华当上了孙悟空。而曹曹更是身兼数职,既扮演唐僧,又扮演了牛魔王。在角色的分配过程中,体现了幼儿集体的智慧与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而一致努力的团结。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尽情地玩耍嬉戏,自己选择(或同伴分配)游戏角色扮演,同时还为自己的身份选择需要的材料进行装扮,自己想象各种游戏情节。整个游戏中,孩子们都在不停地动手动脑,不停地相互交流,不停地运动身体,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他们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

游戏中心的表演引来了众多观众,于是,三个剧组决定要对外演出。问题又随之而来了:该怎么吸引观众呢?小组间经过了商量,他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宣传方式,如喊口号,制作宣传单、海报,到幼儿园联谊活动。来看演出的观众越来越多,小剧场出现了拥挤的现象。带着这个问题,幼儿讨论出应该增设售票点,观众应该买票进场。幼儿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不再热闹的手偶剧场变成了售票站。观众买票进场,售票站还附送玩具。当幼儿发现观众太多,影响了他们的表演,他们又探究出了制作座位号码,限定进场的人数。

通过探索性游戏“西游记表演中心”,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游戏内容对于活动的主体——幼儿来说,不是预设的、固定的、静态的,更不是一幅事先勾勒好的广而适之的游戏蓝图,而是多变的、丰富的,不断生成和变化的。游戏的发生与深化是由游戏的主体——幼儿与教师共同建构,共同参与的。游戏的过程是发展的,随着幼儿之间的互动而不断展开、调整,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我们寻求给予幼儿最大的探究空间,希望游戏探究的主题研究广度和深度可以随幼儿的兴趣水平灵活机动。我们希望孩子在具有弹性的探究天地里尽可能地全程参与,使得他们有机会参与到材料的收集、环境的创设、规则的制定、内容的拓展等中去。当然,幼儿的游戏时间也延伸得更加宽泛,不局限在每天的游戏时段,而是拓展到几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中,幼儿置身于一个丰富的模拟社会情境中,在丰富的问题情景中,幼儿有足够的机会与教师、同伴一起学习和探讨。幼儿可以受到环境的刺激和吸引,可以得到教师适时的帮助和指导,也可以受到同伴的启发和获得同伴的评价。他们经过有意义的活动,使得游戏内容不断丰富,游戏的展开更为流畅自然,幼儿的知识经验也得到不断整合重组。

把游戏还给孩子吧,你会发现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不断给你惊喜和意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