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设计
(2017-12-05 19:52:2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知道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会求比例尺。
2、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1千米=(
2、化简下面的比
8:1600 =
3、脑筋急转弯导入
a、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b、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认识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学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a、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比例尺?
b、什么叫做比例尺?
c、比例尺1:3000表示什么?
d、比例尺分为哪两种形式?
e、比例尺的两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吗?
2、学习比例尺的意义。
根据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1:3000表示什么?表示图上距离1cm代表实际距离3000cm。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结合倍数关系,它又表示什么?
思考:比例尺1:3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几?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
3、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多媒体出示图片。
4、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相互转化。
注意:
5、认识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缩小比例尺:前项都是1,都是把实际距离按照一定的比缩小。
放大比例尺:后项都是1,都是把实际距离按照一定的比放大。
6、比例尺的分类。
按用途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7、教学例1.
(学生讨论,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订正)
总结根据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求比例尺的方法:
a、首先依据比例尺的意义确定比的前项和后项,对应写出比;
b、接着把两项比化成相同的单位;
c、然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整数比;
d、比例尺是一个比,是不带单位名称。
三、练习巩固。
1、填空。
(1)在比例尺是1: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2)在比例尺是1:25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3)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2、试一试:求比例尺。
在一副图中,量得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是4.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你能计算出这副图的比例尺吗?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强调换算单位。
3、我是小小裁判员:
(1)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2)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
(3)比例尺是一个比。
(4)比例尺越大,实际距离就越大。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53页做一做。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
比例尺的分类:
总结根据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求比例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