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综合性学习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及途径
徐杨初级中学
毛梅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新课改专门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它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肯定能
起到积极作用。但目前开展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定位不准,学生积极性不高,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本文以农村初中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传统文化融合为例,结合新课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探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及怎样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案例中体现出来。
【关键词】新课标
综合性学习
传统文化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都给予了充分的阐释和说明。
1.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由此,能明确地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乎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论哪种教学形态都应该融合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新课标》对于初中学段综合性学习也提出了总目标: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2、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
《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可以把这些建议解读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参与性等基本特征。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更关注人的能力素养的提升。
3、《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建议
《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建议描述为: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主要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还有搜集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
《新课标》还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名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新课标》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在接受现代精神的感召的同时回应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新课标》中多次出现,重要性提高了许多。
二 、当前开展综合性学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可是目前的教学状况却并不乐观,没有取得满意的理想效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没有参与综合性学习的浓厚兴趣
第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会在语文学习中绕着知识点活动,传统文化的内容没有明确的提出来,学生认为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没有多少用处。第二,大部分同学的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在家庭教育中不能把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到学生发展的高度,学生如果不能主动参与校园活动,就会对传统文化淡漠。第三,综合性学习在考试中占的比例大约6%左右,学生认为只要去记忆一下教材中出现的内容就行,关联到传统文化部分也仅仅是了解而已,并不能去结合学习和生活加强体验感受。第四,课堂学习没有延伸性,不能领略到学习的乐趣,
包括以上的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使得教学活动举步维艰,同时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得不到提升。
2、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没有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并给以充分展示的机会,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1】前的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多数教师都采取“教师出示活动目标-展示材料内容——整理知识点”的过程进行。这种完全包揽的方式,教师属于自说自话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听讲接受状态,学生没有机会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即使组织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又怎么能达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呢?忽视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主动性,就会严重限制创造性的发挥,养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的不良习惯,导致学生没有动手搜集资料、参与小组讨论的热情,慢慢的就会失去兴趣,对于综合性学习以及传统文化的学习目标必然效果不佳。
3、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训练
在几大语文教学形态中,学生活动中心在综合性学习中体现的最为典型。从计划到实施到评价均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帮助学生拟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和活动计划;其二,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其三,观察活动中每位学生的具体表现,为其优化学习方法提供建议。【2】和教师完全包揽整个学习活动一样,部分教师完全放开学生,很少过问的教学方式更不足取。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提出了宽泛的学习目标,最终展示了学习知识点,得以在考试中能有所体现就达到了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对于毕业班教师或许更能领会语文学习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对七、八年级教师来说,对于每次活动目标的层递性划分就关注不那么多了。这种教学状况不改进,那么就很难落实以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的目标。
三、综合性学习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形成教学方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在综合性学习中融合传统文化内容的方法与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一种重要的动力来源,直接和学习效果相关。那么怎么激发学生参与到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来?可以从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引导。《有朋自远方来》是初中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结合学生刚进入初中不久,对同学有新奇感的特点发问:你想和什么样的同学成为好朋友?要做朋友,就要主动的去了解他们,也让他们了解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友原则。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有很多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和论述,你了解哪些?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刚刚学习过《陈太丘与友期行》,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候提问:你愿意和元方这样的孩子做好朋友吗?这样由于贴近学生当前的心理关注点,所以就容易引起他的学习兴趣,主动去进行资料搜集。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悟亲情,更能拉近教师和学生心的距离。在教授传统课文《散步》时,提到孝顺的话题,就势问同学:你在家里怎么表达对父母或者其他长辈的孝顺?其实它不需要轰轰烈烈,可能你的很细微的行动或语言,父母都能领会到呢。在课后就和同学们谈谈古人有关“孝”的故事,同学会觉得很亲近,自然而然就会参与到活动中。结合农村学生生活特点,尤其是节日和节气特点,更容易让学生有表达的内容和愿望。总而言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能抓住契机引导。
2,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呈现方式,主要有组织文学活动(如办刊、演出、辩论、讨论等)、社会调查(如对学校或本地区开展的调查)和探究性学习(如对语言、文学、文化话题或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等。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要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所以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真正做好自己是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事情,同时尊重并信任学生,和学生共同确定活动主题,教师提供目标要求,师生共同讨论活动计划,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3.进行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训练
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加强理论学习,改变教学观念。认识到综合性
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尝试实施。开发课程资源,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从而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利用现有条件,尽可能增加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建立评价机制,保障综合性学习的发展。《新课标》总体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那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怎样融合传统文化内容呢?
注重开发教材资源,研究课堂教学,侧重于古诗文的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品读理解历史文化,又可以系统的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创设课堂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通过诵读、积累;感悟、熏陶;讨论质疑的途径与方法。在古诗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的内容,重点选择反映古代节日、礼仪、风俗文化的篇章进行阅读;进行群文阅读,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组群学习传统文化。同一主题不同文章的组群学习;同一作者不同诗词的组群学习,例如初中课本中对苏轼和杜甫的作品的学习就具有这样的典型。同一意象不同诗词的组群学习,以“月”“酒”“花”等为主题词的古文学习,为综合性学习《走进古诗苑》提供丰富素材的同时,也会感染同学爱上经典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
给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丰富传统文化学习内容。综合性学习的第一条线索即“传统文化”,几乎每次都会涉及古典文献资料的搜集。有意识有计划地教会学生查找古典文献资料的方法,也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不同年级层次的学习中,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提高同学对于古典文献的检索能力,对于文言文学习一定会有促进作用;借助多种形式的媒体节目进行传统文化的感染,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
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涵养传统文化底蕴。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感知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结合本地区特色进行教学并组织活动。农村学校,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侧重风俗文化和节气文化。把传统文化的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总之,《新课标》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综合性学习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要从教材为出发点,立足于课堂教学,以实践活动为辅助手段,做好资料整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生长、开花。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3、
余觉先《浅谈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组群学习经典诗词》《教育艺术》2017.06
4、
刘沙沙。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
2008
注释:【1】李夏彬,《教坛耕耘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68页。
【2】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第107页 。
【3】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32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