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徐杨初级中学
王仙宁
【内容摘要】 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首先必须立足于课本,再以阅读为突破口,以实践活动为辅助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发芽、生长、开花。
【关键词】 传承
传统文化
文化课堂
课外阅读
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而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古诗文,不但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再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景观,而且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侧重于对古诗文的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品读理解历史文化,又可以系统地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
那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创设课堂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个缺陷:古诗文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学生感到文言文的学习枯燥无味,有的学生甚至抱怨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一点用处也没有我没学他干嘛?为了激活古诗文课堂教学,我认为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探究和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充满着无穷乐趣。
1、诵读、积累。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文名篇,不仅语言优美、文质兼备,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另外,重视诵读也是传统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优秀的古诗文,有着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因此教师教授古诗文时,可以富有感情地示范性诵读诗文,也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画创构诗境,或选用符合意境的背景音乐营造气氛,从而诱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例如我教授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诗文时,就用古琴曲《汉宫秋月》作为背景音乐,在这样一种优美的古典氛围中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来领会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豪迈的气概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2、感悟、熏陶。入选初中课本的古代文学作品,都出自名家之手,是先贤们智慧的结晶,字里行间,不仅记录了他们的感悟与认识,更是把中华民族的某种文化或精神以浓缩的形式延续下来,在今天仍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充分进行情感熏陶,不仅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有帮助。例如我在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人对祖国的赤胆忠心,我还引用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关于爱国的诗句,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让学生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情操,进而培养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
3、讨论、质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觉得我们依然要抱着批判的角度去继承,客观对待先人提出的理论和观点,不能盲目的效仿和崇拜。传统教育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仍然很有必要。所以,在教授古诗文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了《出师表》后,我让学生谈谈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大多数同学都说他事无巨细、对蜀国如何忠心,但有一个学生却说,诸葛亮的这种忠心在他看来其实是愚忠。他说他读过《孔雀东南飞》,里面有个人叫焦仲卿,他为了遵从母亲的意愿休了自己的妻子,最后导致两人殉情而死。焦仲卿的这种孝在他看来也是愚孝。这番话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们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其中有一个说道:“忠和孝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但在忠和孝面前我们不能一味地顺从、屈服,我们应该有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而不能为了成全忠和孝做出无谓的牺牲……”我心中暗喜,这可是以前课堂所不曾有的现象啊!这真应验了一句话:“学习中探究的过程之乐要远远大于仅仅得到结果的乐趣。”
二、丰富课外阅读,积淀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将课外阅读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建立和完善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成长。但是,学生课外读什么书,怎么读还得老师给予正确引导。
1、合理地推荐阅读作品,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凡知识都有其科学而严密的系统性,课外阅读作为知识的一种接受途径,必须遵循这种系统性。但是,由于课外阅读的目的性较弱,阅读对象的选择较随意,阅读的心态较放松,这些因素决定了课外阅读的开放性特点。如果只重视其开放性,则必然导致阅读的散漫和盲目,其结果必定是费力费时而无效。因此,做为语文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帮他们选择有意的读物。学了《木兰辞》,我推荐学生阅读《孔雀东南飞》,这样不但使学生对“乐府双璧”的内容都有所了解,丰富了他们对古代女性的认识,还提高了他们对乐府诗歌中修辞、语言、艺术技巧等方面的感悟能力。
2、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重视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还要交给他们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教给学生常用的阅读方法有圈点勾画法、批注法、摘抄法、写随感法等等。学了《杨修之死》,我推荐学生阅读原著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个片段,这个片段有“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的来历,也有曹操对龙的精彩的阐释,许多同学在阅读时都把其中一些精彩的句子勾画了出来,但还有几个同学因特别喜欢而把一些句子摘抄在了积累本上。还有,我教授古诗词时注重对诗歌语言、写作手法的品析,学生在读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看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话,就想到了北宋诗人王安石《钟山即事》中的“一鸟不鸣山更幽”,并注明“两句同是写静,但写法却不一样”。
3、检查阅读效果,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普遍存在着囫囵吞枣、贪多求快的问题,他们读了但马上就又忘了,或者读了却还说不清、写不明。为了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加深他们对作品的印象,我每次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阅读篇目,都要进行检查落实。我可以个别抽查,也可以让他们相互交流,也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他们抢答。这样,我每次布置的阅读任务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例如,学习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还让他们课外阅读莫泊桑的《项链》和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随后上课时我就让他们复述故事情节,让他们谈阅读后的感受。
三、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感知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近些年来,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外文化的流入,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人们遗忘的危险,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人们由于好奇、赶时尚,更愿意过一些西方的节日,而对传统节日则很淡漠。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通过实践来做好传统文化传承,加深学生学习认知的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刻意义。
1、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端午节举办“纪念屈原”的主题活动;中秋节有“中秋花月”的知识讲座。
2、每学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和“我和传统文化”的演讲比赛以及对联征集等活动。
3、组织学生举行小型辩论会。初三学生对议论文知识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可以先让学生在电视上看一些大型的辩论赛,然后从一些传统的篇目上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辩论,如“人性善”与“人性恶”、“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等。
4、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一些品牌栏目。如观看《文明之旅》,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的文字、礼仪、服饰、功夫等方面的知识和文化。观看《百家讲坛》,听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听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等,使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心向往之。
通过这些课外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却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想要通过古诗文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首先必须立足于课本,再以阅读为突破口,以实践活动为辅助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发芽、生长、开花。
参考文献:
1、蔡勤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 华中师范大学
2012年
2、陈力夫 《我拿什么拯救你――正在失落中的传统文化》.《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
3、陈水利 《以传统礼文化滋养心灵之根:"礼文化教育"探索》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
4、董红亚 《礼文化在生活德育中的借鉴意义刍论》
理论月刊,2009,(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