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睢县阎庄圣寿寺塔

(2017-10-24 14:20:30)
标签:

睢县

古迹

圣寿寺塔

分类: 河南古迹
圣寿寺塔坐落在河南商丘睢县后台乡阎庄村,建于北宋年间,平面六角形,叠涩式密檐九级砖塔,塔身高19.25米,底座周长28.4米,由塔刹、塔身、塔心室、地宫组成。塔表面镶嵌有座式佛像和罗汉像。在长达千年的风雨剥蚀中,此塔经历了十几次地震,但古塔仍巍然耸立。可惜的是,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塔身东北面自上而下塌落,破坏了这一重要建筑物的完整。从1985年开始,国家文物部门投巨资对其进行整体加固维修,2001年年底已基本竣工。1963年,圣寿寺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河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圣寿寺塔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睢县阎庄圣寿寺塔

睢县阎庄圣寿寺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塔保护范围自塔外壁向四周50米,一般保护范围:自重点保护区边线,向四周扩100米。
睢县阎庄圣寿寺塔

睢县阎庄圣寿寺塔

睢县阎庄圣寿寺塔

睢县阎庄圣寿寺塔

睢县阎庄圣寿寺塔

睢县阎庄圣寿寺塔
精致的砖雕构件

关于圣寿寺的传说有二:
传说一:圣寿寺原名襄王庙、宿龙庙,因楚襄王葬于此而得名。在(光绪)《继修睢州志建置陵墓》中说:“战国时期,楚襄王兵败于秦,襄王扩兵北行,死于途中,运枢还陈(今河南淮阳)至此,岗高难行,后台葬之…。”其后人为便于祭祀他,在此盖起了宗庙。时人称之为襄王庙。其地被称之为后台岗。到了公元三世纪后.佛教传人我国,再加之古代帝王一向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所以,襄王庙又被后人更名为宿龙寺。自此,楚襄王庙的内涵发生了变异,被后人融人了佛教的成份。
宿龙寺所处位置地势走耸,原占地面积二百余亩。寺内建筑为七进七出,殿宇成排。每座殿宇的大门上沿,各悬有一块金字大匾,从山门依次往后看,分别为:宿龙寺、天王殷、大雄宝殿、讲经法堂、丈室、千佛殿、罗汉殿等。匾上金子书体分别为小篆和隶书;字大如斗,招人眼目。寺内还建有钟、鼓二楼,佛塔林立,耸人云端。寺内寺外,松柏遮天,竹梅相社。寺前原有一棵千年古槐,身虽朽空,但其内可容几人共坐.其势遒劲,态势奇绝,冬日铁干虬叉,龙钟姿态;夏日嫩芽勃发,枝青叶翠,令人叹为观止。整个寺院布局严整,错落有致。当年,这曾是晨钟暮鼓,法事繁旺,晓报齐鸣,佛号阵阵,木鱼声声,释子参禅进香者摩肩接踵,佛前巨大的香炉内香火熊熊,熏风飘渺,半空弥漫,神态各异,恰似趋步云间。
历史发晨到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个北风怒吼的冬天,寺内突然起了大火,霎间,火借风势.风助火戚,很快就将宿龙寺变成了一片废墟。火势熄灭后,僧人们清点人数时,唯独没有发现德高望重的老方丈,弟子们慌忙四处寻找,最终在“讲经法堂”中,找到了已被大火烧焦的骨架残骸。他双手合并,似乎还在为这场天灾人祸而祈祷。事后,老方丈的弟子们到处化缘,动员方圈百里之内的善男信女募钱募物。在宿龙寺“讲经法堂一的废墟前,建成了一座九级密檐式砖塔。并将老方丈的尸骨残骸安藏在了该塔的地宫之内。
传说二:圣寿寺由来及其神话传说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老天久旱无雨,灾情严重。老百姓饿死无数,暴尸荒野。接踵而来的便是瘟疫,形成了社会动荡不安。皇帝赵佶急得在宫中整日吃斋念佛,祈求祷告,盼望苍天口酶多尽快降一场透雨,为此,他还大病一场,险些丧命。一日,他在昏睡中梦见有—僧人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瞬间即有暴雨倾盆而至。宋徽宗高喊天上僧人,你是何方高僧?那僧人答道:“我乃京城东南宿龙寺的茶头(既是在寺内负责烧茶的僧人)风波。”宋徽宗正要前去追赶风波,却被门外的雷声从梦中惊醒了。此时的天空,果然下起了暴雨。次日,他便下旨派人沿汴梁道向东南寻找宿龙寺。钦差们一直找到襄邑(今睢县).终于打听到了宿龙寺的地址。但是,在这座残破的庙宇内,并没有找到叫风波的和尚,此时,负责这所寺院的方丈说:“前天,寺内少了一尊金身罗汉.我们正忙着寻找呢!但是,至今下落不明。”钦差们闻听此事,顿时觉得此事有些奇巧,便立即催马奔赴京城,将此事禀报给了皇帝。皇帝立即差人传来相国寺的方丈,问及罗汉之中是否有个叫风波的?老方丈深思了片刘说:“风波乃是一位前朝疯僧,传说他在相国寺待过,后来云游四海,下落不明。”宋徽宗觉得此次降雨为宿龙寺风波罗汉相助,并且又使自己的重病得以痊愈,心中十分感激风波罗汉。于是,便下旨,重修宿龙寺。并且耗重金铸了一尊很大的风波罗汉像。敬放在罗汉殿内。皇帝赵估还亲自为该寺书写了许多匾额,将宿龙寺更名为“圣寿寺”。并且还将当时的钱定名为“圣宋元宝”以示纪念。
由于朝代的更迭.再加上战争的原因、人为的破坏,香火壕绕、圣寿寺已变得破败不堪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圣寿寺内曾无数次云集过为拯救中华民族命运而投身革命事业的进步人士。他们为唤起民众,抗日救国,曾在此设立过抗日游击队临时指挥部。并将该村阎家祠堂做为睢县抗日联合政府。 1948年,雎县人民政府由后台阎庄革命老区搬迁到睢县城内,并且做出重点保护圣寿寺塔的决定。
塔所坐落的圣寿寺旧址,原占地面积多达2500平方米。平均高出地面约3米有余。从遗址的断面上可以观察出不同时期的文化层遗址。文物部门的同在此地采集过不少古代遗物。所以,这里是及遗址和圣寿寺塔在内的双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由文化部投资对圣寿寺塔进行大修。此次大修共更换佛砖180块,其中,北面38块,西北面36块,西南面24块,南面29快,东南面32块,西北面27块,更换了由塔心柱和瓷钵、宝球、宝瓶组成的塔刹高达1.5米,由于维修及时,又使这一千年古塔的寿命得到了更好的延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