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阳吴氏宗祠

(2017-10-20 20:46:22)
标签:

历史

文化

原阳

吴氏宗祠

分类: 新乡
吴氏宗祠位于祝楼乡东西圈村之间的河东岸。由吴氏公墓、泰伯文化广场、泰伯纪念堂,二零一零年四月被原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姓宗祠也称泰伯祠,《元和姓篡》曰:吴,周太王子泰伯,仲雍封吴,后为越灭,子孙以国为姓氏。
相传,泰伯曾易服毁容,断发文身,倡导文明,三让王位。孔子曰:“泰伯可谓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以德而称焉。”泰伯享祀之宗庙旧称:“让王庙”邑地吴祖是泰伯苗裔,祖籍安徽,先祖吴伟进明初随明太祖揭杆,于徐达部下从军。明初从卫辉府迁至原邑,先卜张角村,然后迁到姚家圈,明嘉靖三十三年,始建宗祠,后多次重修,2008年修祖庙,继家谱,请泰伯。
从网上查阅:吴伟进(1328—1398),元末明初人,生于元天顺二年,卒于明建文三年,享年71岁。据《吴氏源流》记载,吴伟进为明朝的创建屡立奇功,在中原军屯戍守时病逝,葬于河南原武县张角村西。
吴伟进为人忠厚,仗义疏财,德才兼备。在徽州昌溪河两岸有很大的影响力。元至正十五年(1356),红巾军攻占南京,吴伟进看到元朝统治者腐败堕落,鱼肉百姓,遂率族人揭杆反之,汇入红巾军的义军行列。吴伟进在义军元帅徐达麾下任参将,所率部队称吴家军。这支队伍征云伐贵、收衮州、拼密云、战大都,成为朱元璋的劲旅和嫡系,朱元璋被称为吴王,便是由这支部队而得名。
明洪武元年(1368),吴伟进奉命辖营卫辉府,任绿营总督,所属部队分派到中原各地,军管战后土地的分配及大迁民的安置工作,定居中原,吴伟进成为南征北居的始祖。其儿子吴文达时任河南武陵河道总督,军屯原武张角村;其二弟吴伟福军屯原封一带,三弟吴伟禄留守卫辉府,吴家军将士在各地组织屯田扩耕,开垦因战乱和黄水泛滥而荒芜的土地,是明朝大迁民前最早进入中原的吴氏族人。
“军管民耕,屯田积粮”的政策对明朝稳定中原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大迁民铺平了道路。明初原武县首任县长惠济民曾为吴家军屯田积粮树碑立传,歌功颂德。
明洪武三十年(1398)二月初八日,吴公辞世,二世祖吴文达帅部将先父厚葬于原武县张角村西南龙子岗,并将随军北上的同宗将士亲属亡灵近百人,同冢幽宅,立碑铭志,于当年二月二十八日举行了首次壮烈的公祭仪式。
吴氏公墓总占地面积76.9亩,成为武陵地区规模最大、碑刻最多的吴氏墓群。
1457年,黄河成患,百里长堤,千疮百孔,公墓数次被水吞没,庞大的墓地夷为平地,举族为避水患,迁至姚家圏。
1554年,九世祖吴慈(时任清苑县令)与吴士毅(庠生)为崇祀先祖,在姚家圈修建吴氏宗祠,把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到二十八日定为吴氏祭祀日,也是庙会日。600余年从未间断,庙会香火旺盛。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2年),意大利传教士在原武王村镇建筑教堂,外国列强无视国人愤慨,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将元明烈士碑林强行拆毁,用于修建教堂房基,墓地被毁得目不忍赌,再加上日寇入侵,战乱连年,世事巨变,特别是引黄灌淤工程不断,吴氏公墓被沉封得越来越深,虽有吴氏后人积极绿化,封土培冢,却难以恢复昔日壮观,令人惋叹。
近年海内外炎黄子孙纷纷认祖归根,珍视宗亲文化之风日盛,整合三吴文化(吴氏公墓、泰伯文化广场、泰伯纪念堂)也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吴氏公墓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发现,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阳吴氏宗祠

泰伯文化广场
 原阳吴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泰伯像
 原阳吴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东望柱

原阳吴氏宗祠  
西望柱

原阳吴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昊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弥 勒 佛
原阳吴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原阳吴氏宗祠 
碑刻林立

二零一七年十月二十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