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妙乐寺-武陟

(2017-10-05 13:31:11)
标签:

修武

古迹

妙乐寺塔

分类: 焦作
妙乐寺塔,原名真身舍利塔,位于武陟县城西南7.5公里处,位于阳城乡东张村北。是中国现存最为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五代大型砖塔,初建于唐,后周显德二年(995年)重修,寺已早毁,唯塔独存。1963年6月23日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妙乐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妙乐寺-武陟

妙乐寺-武陟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妙乐寺-武陟

妙乐寺-武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妙乐寺-武陟

 
历 史 篇

妙乐寺塔是隋唐时期确认的阿育王建十九座在中国的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塔之一,“妙乐”一词来自于古印度俗语的意译,是古代西印度国的国名,想是因为此塔与古印度阿育王“一夜起塔”的佛教典故相关,故取“妙乐”为寺名。
堪为一绝的是,妙乐寺塔塔身的供佛摆放别具一格。妙乐寺塔南壁2层至13层设圆拱型内陷式佛龛窗供佛;而在塔东、西壁仅在11至13层同样设佛龛窗各供佛3尊,而塔北壁没有供佛。据妙乐寺塔的官方宣传资料称:“整座塔三侧塔壁置佛像共17尊,其中2尊铁佛,其余为玉佛。”
妙乐寺塔在中国古佛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地位,这与其属于中国十九座阿育王舍利塔的地位有关。相传公元前三世纪,佛祖释迦牟尼灭度后,古印度阿育王为普度众生,发愿将佛祖真身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遍送世界各地建塔加以供养,其中有19份送往中国。至东汉时期,汉明帝白马驮经之后,佛教在中国渐兴,在汉恒帝(公元147—168年在位)的帮助下共计十九座珍藏佛祖舍利的真身舍利塔得以建起。
唐代高僧释道世在《法苑珠林》中详细记载了这十九座舍利真身塔的分布情况,在原文中“隋怀州妙乐寺塔”位居第十六,后在敦煌写本中排列第十五。妙乐寺内也存有碑文记载“佛于双树焚化全躯,灰尽灭时余舍利灵骨,收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系阿育王始造,妙乐寺塔序列第十五。”
唐代高僧释道世在成书于唐总章元年(668)的《法苑珠林》中记载:“隋怀州妙乐寺塔,在州东武陟县西七里妙乐寺中。见有五级白浮屠塔,方可十五步,并有侧石编砌,石长五尺,阔三寸,以下鳞次葺之,极细密。”这说明妙乐寺塔原为五级白塔,在隋代即已存在。
为何在五代后周时期,君主柴荣会重修妙乐寺塔?据说在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柴荣欲发动高平之战,当时兵困马乏,休兵于武陟,群臣反对开战,但柴荣力排众议,与近侍苏允年来到妙乐寺塔前求佛祖护佑,此后毅然进军,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扭转败局,取得对北汉与契丹联军的大胜。于是,战后,柴荣便命苏允年通过地方集资重建妙乐寺塔,并将五级白色佛塔变成了如今的十三级砖砌佛塔。
1994年,河南财经学院柴道琳教授在妙乐寺塔所拆堆石中发现了两块残碑,上有“北齐天保七年(557)十一月二十七日”字样,另一块则是24位比丘名号。而与之相呼应的另一座阿育王佛祖舍利塔新密超化寺至今也存有两通北齐碑,分别记有“大齐河清二年(563)二月”和“大齐武平七年(576)岁次丙申年三月十二日”字样。这段碑文的史证可能又将妙乐寺塔的存在时代向前推至南北朝。
而清道光九年(1829)《武陟县志》卷二十一,收录了元代《重修大妙乐寺碑》碑文,文载“阿育王始造窣堵坡,曹皇后安置金轮相,仍修大刹,基祉犹存。”据考,此曹皇后很可能是指东汉汉献帝(190—220)的第二任皇后,曹操的二女儿曹节。如果确是此曹皇后,则妙乐寺塔将始建于东汉汉献帝时期,这与汉桓帝开始倡导始建十九座阿育王舍利塔的时间有天然的巧合。史载西晋泰始二年(266),西晋统治者司马炎将怀州府始设在武陟,后迁往如今的沁阳,武陟曾一度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妙乐寺塔所在地正是当年武陟县古怀城的遗址附近,这也同东汉末年、西晋初年的政治地缘相吻合。
据历代的《武陟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塔东南隅坠下一角;清康熙四十年(1701)八月,塔东北第八级坠下一角,这些都可能与地震有关。妙乐寺塔历代曾有大规模的洗塔与修复史:后周显德二年(955)重修十三级砖塔,有塔刹铭文为证;北宋皇佑五年(1053)修复;元代延佑元年(1314)重修;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冬十一月十六日修复;明万历泰昌天启至崇祯元年(1628)多次修复;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三月十八日修复。
1939年日军扒开沁河大堤水淹沁南,后国民党区长孟新吾再次扒河,洪水将妙乐寺院全毁,泥沙淤没三米深,唯塔独存。据此地长者讲,在黄河水淹埋后塔门尚可进入,后平整土地时,塔门被埋于地下,仅露一拱门上沿于地面。
妙乐寺-武陟

塔门湮于地下

现在,妙乐寺遗址文化旅游园,主体建筑部分已经结束,进入装修阶段,妙乐寺塔景区规划总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空间结构为“一轴、四带、五区”。一轴为贯穿整个旅游区的佛文化主轴线:“四带”为以世界佛博园为主的世界佛博文化展示带、以隋唐风情街为依托的隋唐风情带、以水体为串联的景观水体带和以山体为屏障的山体屏障带:“五区”为入口集散区、妙乐寺区、遗址公园区、隋唐风情街区和佛博园区。
妙乐寺-武陟

妙乐寺-武陟
妙乐寺-武陟

建设中的妙乐寺

妙乐寺塔保护篇

妙乐寺塔建成后,历代王朝对该塔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洗塔: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进行洗塔;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冬十一月十六日进行洗塔;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塔东南隅坠下一角;万历泰昌天启至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经过多次重修;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八月二十日,塔东北八级坠一角,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三月十八日,开始对该塔进行维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该塔的保护工作。1960年,河南省文化厅拔专款对塔底部包修。1993年,河南省文物局拔专款十五万元,由河南省古建所对该塔进行测绘和维修。目前,武陟县人民政府在此建立了武陟县妙乐寺塔文物管理所,直属武陟县文化局管理。加强文物的“四有”工作按上级要求已全部完成。1989年依据豫政文(1989)215号文件,划定了保护范围,树立了界桩和保护标志牌;1993年完成了建档工作;2003年在塔四周建立了围墙。2006年9月21日,国家文物局秘书处印发【文物保函批文】(2006)1077号关于妙乐寺塔保护编制工作立项的批处。
建 筑 篇

妙乐寺塔为十三级密檐叠涩式方形砖塔,内部中空,底部9m×9m,通高34.19m。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塔檐逐渐内收,外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塔体四辟有数目不等的佛龛,内供佛像。妙乐寺塔刹为铜制鎏金,高6.74米,由须弥座、七级相轮、宝华盖、水烟、仰月、三重宝珠、刹尖组成,所有构件均一次浇铸成型,没有焊口及铆钉,工艺精湛,全国罕见之珍品。塔刹四隅各蹲一尊鎏金铜狮,造型独特,面部狰狞,保存完整,各狮各系一铁链牵拉塔刹,塔刹顶部现存“(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岁次乙卯二月庚子朔二十一日庚申建”字样。
内部构造
妙乐寺塔为九级八面,正面向南,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状门。塔为纯砖结构,塔身、心柱、内廊、梯级、腰檐等均为砖砌而成。妙乐寺塔塔身呈方形,佛龛,亦置铜佛。塔二层以上各层的四面,均隐出直棂窗形。妙乐寺塔,塔的底层是近涩式腰檐,二至八层均是平座迭涩式腰檐。二至八层,外壁内绕以走廊,中砌八边形塔心柱,内设砖砌梯级。第一层入口在西南首,第二层在南首,第三层在西北首,第四层在东北首。再往上,各级塔梯形成十字交叉,至九层无砖柱,无走廊,内部易为八边形砖室,上置八角形藻顶,再上层就是塔刹。
外部构造
塔心室为方形,室壁为竖井形,每层设楼板和楼梯。塔心室地平砖隙间,投入硬币可听到水声,故有塔下有井的传说,实为塔下地宫长期积水所致。为河南省现存的最大的五代砖塔。
工艺特点
在维修过程中,人们发现自第七层至第九层及塔顶塔刹部,穿过一根直径约40—50厘米的木制刹杆,同时还发现自第二层至第九层在外壁中部、塔门廊下两至三层砖处,都有平行八角边的卧木,直径约为30—40厘米,在门廊处又有一卧木,通向塔心柱与之拉结。卧木就是木筋,相当于今天的钢筋,增强了外壁之间及外壁与塔心柱连接,使塔成为一个整体,极大提高了砖塔在平面内的“抗剪”能力和抗震能力。在该塔的复修勘探中,还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砌筑工艺:塔的外壁外墙有一层石灰砂浆砌筑、糯米汁石灰胶泥勾缝的外壳,与外壁内部砖砌体不相结合,就好像给塔穿了一件外套,这与其它地区砖塔构筑的方法不同,这种方法使塔体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力削弱共振,起到缓冲和抵消震力的作用。 
 妙乐寺-武陟

妙乐寺塔刹
 妙乐寺-武陟

密檐叠涩式塔身
妙乐寺-武陟

 
文 化 篇 
 妙乐寺-武陟
妙乐寺-武陟

古碑拓片:
积智成明,积因成业。能仁奚感,将吼妙法。驻景上天,降生右胁。如出四门,终超九劫。眇求灵性,旷追玄轸。道虽有门,迹无可朕。物我兼谢,心行同泯。一去后心,百非宁尽。或资理悟,悟以言陈。言不自布,出之者身。有来必应,如泥在钧。应我以形,而余蒙瞽。守兹大夜,焉拔斯苦。仰寻尊灵,法言攸吐。不有仪形,薆焉谁睹。         ——梁•沈约2《释迦佛像铭》
    万历四十一年,妙乐寺舍利塔东南隅,自上至第七级,是夜三鼓,其声大震若雷,坠下一角,若电光闪烁,似释迦像现,又闻洪军路过,架炮复打,佛现金手遂止。塔院僧镜爱异而告众,纠施主孟守道等六人,重拯复兴之。自万历泰昌天启,至崇祯改元间竣,爱逝。今孟师汤谨斋心砻石,仍肖释迦金像欲上,令十方善士瞻诵有归。 崇祯二年十月吉旦 成县吏萧屏  撰 虹桥周万书  画并书。
 妙乐寺-武陟

妙乐寺-武陟

现在即将建成的妙乐寺遗址旅游园焕发渤渤生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吴庄祖师庙
后一篇:千佛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