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iddle/66f816fat97d31882ec78&690
http://s10/middle/66f816fat97d318a155c9&690
http://s1/middle/66f816fat97d318b0b290&690
明万历·时大彬圈钮壶
高 9cm/宽 12.8cm
底款:万历己酉 时大彬制
著录:《荆溪紫砂器》封面、图版2第18页,黄健亮、黄怡嘉着,唐人工艺出版社,台北,1999年。
成交价(RMB):13,440,000
大雅之遗
千载一时
——时大彬制紫砂圈钮圆壶赏析
◎杨 柳
《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然道者无为无形,非器不能载之。此是理之大者,世间万物,莫不能外。茶之为道,亦然。是以自茶道之兴,必先备四事:羽人之逸志、名山之嘉木,清泉之泠水,艺匠之名器。此四者,惟前者为道,后三者皆器也。然羽人终当驾鹤,茶汤逝若江河,能见证四德,传之千古者,唯有如崖岸之名器也。
在中国紫砂史上,第一位有明确传器可考、且被一致推崇的壶艺大师,非时大彬莫属。时大彬,号少山,为宋尚书时彦嫡孙,晚明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之子。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称其作品“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赞大彬“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阳羡砂壶图考》更是将其推为“壶艺正宗”。可以说,大彬是紫砂陶艺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凭空成型的技术体系,并开创了紫砂艺人与文人雅士互动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
时大彬制壶在清乾隆年间就已成珍稀之物,四百余年来,历经离乱流传至今的“时壶”更是被后人珍如拱璧。据统计,目前存世的大彬壶多为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香港茶具文物馆等各大文博机构所藏,见于著述的不过数十件而已,流传于民间且有纪年可考的,更是罕见。这把将于西泠秋拍“碧沉香泛•典藏普洱茶及茶具专场”中压轴登场的时大彬制圈钮圆壶,曾刊载于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的《荆溪紫砂器》封面,可见其精贵之至。
该壶泥质淡褐,珠粒隐现,抚之光润。素面无饰。器身浑圆,壶嘴昂首而立,把作秋水款式,腹身饱满,气定神闲。口盖以母子线相吻合,高耸挺拔,壶钮形制特殊,作一圆圈,中留圈井,直通气孔,结构为历来所仅见。壶底平整,有“万历己酉时大彬制”八字楷书款,工整闲雅。整器虽小但力度十足,古朴的泥色,大气的造型,彰显了晚明文人的朴雅风格。
据《阳羡茗壶系》载,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由此可知,大彬的早期作品以大壶为主,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把特大高执壶(高270mm,万历五年作)即为其早年佳品,而依据现有可靠的出版材料,其它有纪年款的大彬壶,均为他中晚年所作。这把圈钮圆壶制于万历己酉(1609)年,虽无相同纪年的作品为参照,但制壶时间当在陈眉公移居东畲山,与三吴名士往来之时,与《阳羡茗壶系》的记述相符,且无论从其泥质、式度、做工、刻款等各方面来看,都可称得上是明代小壶的典范之作。
大彬将壶式由大改小,是为了适应晚明士大夫饮清茶的风尚和淡雅超俗的审美情趣。当时文人雅士以书斋内陈置“时壶”为荣,京城里也有“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之赞。时大彬之后,雅致的小壶逐渐取代了粗朴的大壶,在实用性之外加入了文人的审美意识,名工与名士的互动关系也更为明显。及至清乾隆时期,陈鸣远与杨晚研、海盐馆张氏、桐乡汪庭柯、海宁陈氏等人的交游,以及清末“曼生壶”的诞生,更标志着文人清趣与紫砂壶艺的融合臻至顶峰。正是文人情韵的滋养和延续,赋予了紫砂壶独特的审美韵味和人文、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