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教学设计----蜡烛及蜡烛燃烧探究

(2018-09-07 23:24:51)
分类: 实验课教学设计

6.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教学设计

           ----蜡烛及蜡烛燃烧探究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学生了解蜡烛的物理性质、燃烧时的现象,并知道蜡烛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3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着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4、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初步培养学生善于合作、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科学精神。

5、学生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记录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蜡烛生成物的检验。

教学方法:实验法、视频法、探究法

学法指导:观察法、记录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实验用品:蜡烛、火柴、干而冷的烧杯、小刀、玻璃片、澄清石灰水,呈半杯水的烧杯

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 导入新课】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布新闻

【教师讲述】看完这则新闻,同学们可能对舍特曼充满了各种羡慕嫉妒恨,但是你们并不知道舍特曼发现准晶体是经历了一个多么曲折的过程,舍特曼自己都说“当我告诉别人我发现了准晶体的时候,所有人都笑话我”,但正是凭借着一股坚韧与执着的科学精神,他才最终问鼎诺贝尔奖。那从今天起我们也向舍特曼一样的所有科学家学习,我们也来做一个小小化学家,学习一下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我们今天的研究对象是非常熟悉的-----蜡烛。

【教师提问】蜡烛燃烧是什么变化?(化学变化)观察化学变化时,一般观察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三个阶段,那么探究蜡烛燃烧应分为那三个阶段呢?

【学生回答】点燃前、燃烧时、熄灭后。

【师生共同活动】探究蜡烛点燃前、燃烧中、熄灭后三个阶段

一、点燃蜡烛“前”

1)学生先 “盲目”观察,展示已知,暴露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要有完整性和系统性,通常观察:组成、形状、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水溶性、磁性。(即物理性质的内容)

3)学生分小组完成探究表格中“点燃前”内容,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蜡烛的硬度,以及如何比较出蜡烛与水的密度大小以及水溶性。

探究报告:

 

组成

形状

颜色

状态

气味

硬度

密度

水溶性

观察记录

 

 

 

 

 

 

比水____

 

【过渡】学生顺利完成后,教师用夸张的语气告诉学生:恭喜你们!刚才你们探究蜡烛物理性质的这个过程就是自己设计实验的过程!看来同学们对于设计实验还是很有天分的么!

二、蜡烛燃烧“中

1、学生“盲目”观察,提出问题。

2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并指出通常观察燃烧时的想象,要关注火焰、光、热,以及燃烧产物:探究内容:(1观察燃烧中的现象:火焰、光、热。

2)比较外焰、内焰、焰芯温度高低并设计实验方案加以证明。

3)燃烧后的物质可能是什么?如何验证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予以评价,并引导学生得出最优的方法。(注意细节及方案的优化)

4、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外焰温度最高,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教师予以指导。

5、教师提出问题,酒精燃烧产物也为二氧化碳和水,你如何检验?引导学生一方面总结二氧化碳和水检验方法的文字描述规范性,另一方面将检验方法拓展化。

【检验方法】:取一只干而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现象----烧杯壁有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蒸气;一会后迅速翻过烧杯,向其中滴入几滴澄清的石灰水,震荡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

学生可能提出的比较外焰、内焰、焰芯温度高低的方案:

方案1:取三根火柴或木棒迅速平放入火焰中,一秒后取出,观察火柴梗或木棒燃烧的情况

方案优化:三根木棒时间难以控制完全相等,用一根木棒实验是不是更具公平性?

方案2:分别用外焰、内焰、焰心加热相同体积的水,到沸腾时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

方案比较:方案2没有方案1简单,所以学生选择方案1进行实验。

三、熄灭蜡烛“后”

1、学生观察蜡烛熄灭瞬间的现象---白烟

2、教师提出问题:白烟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可能猜想白烟为:二氧化碳、水蒸气、蜡烛蒸气

3、教师引导学生用另一个点燃的蜡烛去点燃白烟,观察能否点着?学生分组实验,发现白烟具有可燃性,所以最大可能是蜡烛蒸气。

4、教师用玻璃管将蜡烛火焰中的物质导出,在玻璃管的另一端点燃白烟(其实是蜡烛蒸气遇见冷空气凝固的蜡烛小颗粒,其实就是蜡烛)

5、教师提出问题:蜡烛燃烧的过程?

四、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填写实验报告

探究步骤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组成

形状

颜色

状态

气味

硬度

密度

水溶性

 

 

 

 

 

 

比水_____

 

燃烧时

火焰的分层和温度

烛身的变化

生成的产物

 

 

 

熄灭后

 

 

【教师提问】你还能对蜡烛燃烧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问题有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蜡烛燃烧为什么外焰温度最高?

2、为什么蜡烛中间有一根棉线,它起什么作用?

3、蜡烛燃烧为什么会有黑烟产生?黑烟是什么?

4、用烧杯罩住长短两支燃着蜡烛,哪支蜡烛先熄灭?

【学生活动】学生谈论本节课收获。

【师生共同活动】教师提出学生自我将评价标准,学生评价自己。


【教师总结】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我们同学已经开始初步体验科学探究了,老师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不放过身边任何一个物质变化的可疑现象,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探究去寻找答案。

【学生活动】朗读教师送给学生的话:科学探究并不难,而且离我们很近。未来的世界在等待着我们去观察、思索与探索!我会努力去做,而且我相信我一定能行!

【作业】完成探究报告

【教学反思】

优点:

1、教学内容和难度的“度”把握较好,使初二学生能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不会感到过于简单而失去耐心,也不会感到过于困难而失去信心。

2、教学过程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为主线,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分前中后阶段,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3、本节课为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不管是现象的观察、实验的设计、方案的评价、问题的提出等活动完全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予以引导和补充。

4、教师授之于 ,注重授予学生探究方法,培养能力,渗透思想。学生感受到点石成金的学习方法比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更重要。

不足:

1、  蜡烛燃烧时有白烟和黑烟,设计实验证明了白烟,黑烟是否也要探究?这点上教师还可渗透环保意识。

2、  蜡烛燃烧生成物水的检验现象不明显,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到水雾,能否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水蒸气。

3、  教学经验不足,尤其课堂时间的掌控,课堂容量的调节,以及有听课教师时紧张情绪的舒缓都有待加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