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和视觉”教学案例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
做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践行者,让学生在做中学
——“眼和视觉”教学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利用生物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其中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尤其重要,也是当前学生最急需培养的。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只让我听,我会忘记;只让我看,或许我会记得;让我亲手操作,我才能真正领悟。”
在讲“眼和视觉”这一课时,我试图利用板书版画以及学生绘图大赛等教学手段突破“眼球的结构”这一教学难点,经过我的训练学生都能画出眼球的结构(如图1),但是当我出示图2,学生不知道图1的巩膜就是图2的眼白,图1的虹膜就是图2的“黑眼球”。我意识到学生对眼球的理解是刻板的,仅仅停留在图1这样的平面结构。由于不理解,学生背诵眼球结构成为了一个痛苦的过程,而不是享受知识,温故知新的过程。背会后很快就忘记。这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这节课引发了我的思考:能否让学生亲手做一个眼球,立体的眼球,真正认识眼球的结构。生物学这样的实验科学,能让学生做就不要看,能看就不要听,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手操作,亲自领悟。
但是玻璃体怎么选择?用玻璃材质的,虽然透明但是易碎且容易出危险。选择空心塑料球,支撑性不好透光性也不好。还有眼部其他结构材料要如何选,才能做到安全、科学、可操作。所以我利用暑假时间研究并制作的眼球的教具。以下是应用于课堂的具体情况:
二、课堂写真
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发下去已经提前做好的教具,然后一边板画一边让学生剥去眼球的外膜、中膜和内膜,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眼球的基本结构,然后再进行教具的制作。
小组合作组装教具。过程如下:
三、案例分析
学生能说出:1.视网膜分布神经较多所以用黄色气球表示,脉络膜密布血管可以给眼睛输送营养,血液是红色的所以用红色气球表示脉络膜,眼白也就是巩膜是白色的所以用白色气球表示。2.玻璃体和晶状体是透明的,可以折射光线。等等。学生还可以提出很多新颖的问题,并且自己制作了蓝色的虹膜,黄色的虹膜,绿色的虹膜即蓝眼睛、黄眼睛、绿眼睛等等。我感受到学生是真的懂了,愿意主动学习生物。这是直观教学的魅力所在,让复杂的问题一目了然,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思考。
教具作为教师辅助教学的用具,有着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生物学科。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形成知识的最初阶段,都必须借助于感觉,先把具体事务的观察和接触转化成与具体事务无关的感性认识,再把感性认识转化为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所以在现代教学中,用具体模型和直观教具进行说明和亲手操作是十分重要的。正确运用直观教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减少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形成明确的概念,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科本身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实践性学科,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整个时代的要求,而我认为教具学具的制作,让学生从书本中跳跃出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一切追求实事求是,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愿意不断钻研,研究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附: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导入:播放背景音乐(一闪一闪亮晶晶)和不同国家宝宝的图片,提问:“宝宝脸上的哪个结构最吸引你?”
生:眼睛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观察眼睛可以感受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和心理变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心灵的窗户——眼睛(展示幻灯片:本节课题目)
设计意图:充满童趣的音乐和宝宝们可爱的脸庞,快速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感受眼睛的美丽,同时为最后认同眼睛的重要性这一情感升华奠定基础。
(二)揭示目标(1分钟)
师:首先,让我们以齐读的形式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
(三)感受眼球(1分钟)
师:(幻灯片展示宝宝的眼睛)
问题1:观察宝宝的眼睛,想一想,我们的眼睛是什么形状的?
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不如做,接下来跟着老师做一做,体会眼的形状:
问题2:闭上眼睛,用手在眼皮上摸一摸,在眼睛周围轻轻的按一按,感受眼睛是什么形状呢?
生:球形。
师:对了,眼睛是球形的(展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1)通过触摸自己的眼睛发现眼睛的形状,激发学生兴趣。(2)本环节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指向性明确,比如观察哪?摸哪?按哪?由于本校都是农村学生,所以在问题2我用的是“眼皮”而非“眼睑”,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听到问题不迷茫,不畏难,轻松完成本项小任务。
(四)板画眼球的结构:(5分钟)
师:我给同学们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眼球。
生:(非常惊讶,不敢相信,有的以为是真的人眼球表现出害怕,有的则非常好奇)
师:眼球就在这个教具袋中,六个同学为一个小组,一组一个教具眼球。
生:(观察眼球,非常好奇,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观察手中的教具,
师:教师板画一:眼球外膜:角膜,巩膜
学生对着教具指认对应结构
教师板画二:眼球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学生撕下教具外层,露出中层膜,指认中膜结构
教师板画三:眼球内膜:视网膜
学生撕下中膜的结构,露出内膜:视网膜
教师板画四:眼球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
学生撕下内膜,露出晶状体和玻璃体
生:(惊叹,这么复杂的眼球原来可以画在黑板上,其实掌握了方法也很简单)
设计意图:课前15分钟使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这时候板画眼球一是为下一环节教具制作进行知识铺垫,因为本节内容较难,需要给学生一个由简入难的过程,二是,为课下作业:绘制眼球作铺垫。
(五)教具制作(5+5+3分钟)
师:美丽的眼球平面图画好了,可是我们立体的的教具眼球却……
生:(笑)却没有了
师:同学们,小组合作把眼球再组装起来,好不好?
生:好!
师:眼球组装5分钟,然后用5分钟时间完成导学案任务一,展示3分钟。
小组合作组装教具。过程如下:
完成任务一,抽两组展示。
|
眼球的结构 |
功能 |
||
|
眼球壁 |
外膜 |
|
|
|
|
|
||
|
中膜 |
|
|
|
|
|
|
||
|
|
|
||
|
内膜 |
|
|
|
|
内容物 |
|
|
|
|
|
|
||
设计意图:教学环节进行到此时学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了,这时候安排教具制作,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学生亲手组装眼球,体会眼球壁的层次性,将板书的平面眼球结构和立体结构对应,全面认识眼球,最后填写表格,让知识条理化。
(六)视觉形成(5分钟)
播放视频:“猫眼瞳孔的变化”
小组讨论问题一:瞳孔为什么会变大变小?
讨论结果:控制进入眼的光线的量,外界明亮(光线强)瞳孔缩小,外界阴暗(光线弱)瞳孔放大。
小组讨论问题二:眼球的哪些结构可以透过光线?视觉如何形成?视网膜上的成像有何特点?
生:完成任务二
任务二:
形成过程: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
成像原理:
(七)近视的成因(5分钟)
小组讨论问题三:谈一谈近视眼看东西的感受?近视和眼睛哪一个结构有关,这一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完成任务三
任务三:
(1)近视的成因:
(2)预防:三要四不要。
设计意图:环节(六)(七),设计了三个问题串,层层递进。
(八)爱眼护眼,人人有责!(1分钟)
师:展示幻灯片,眼睛的重要性:
1.各种美丽景色,没有眼则无法欣赏;
2.近视眼高考限报专业。
3.遇到危险眼睛看到躲避的画面。
生:(情感升华,认同眼的重要)
师:保护眼睛三要四不要,远离手机、电脑、电视!
(九)课堂小结(1分钟)
学生说一说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最后幻灯片展示本节重点知识。
(十)作业:生物绘图大赛:眼球
统一画在导学案指定方框内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
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眼球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关爱生命,形成爱眼护眼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的成因。
三、设计思路
(一)教学地位、内容与作用
(三)教学策略
教学是双向活动,老师不仅要讲求教法,更要讲求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为主。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总结归纳、互相学习。
四、设计亮点
本节以教具——眼球突破教学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眼球的结构往往是从课本上背诵图片,背诵的都是平面结构,大多数是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理解眼球结构的层次性:外膜(角膜、巩膜),中膜(脉络膜、虹膜、睫状体),内膜(视网膜),而在教具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在玻璃体的外依次套上内膜,中膜,外膜,在制作过程中认识了眼球壁和内容物。
在学生真正理解了眼球的各个结构和功能后,再往下开展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就水到渠成了。
五、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1、学校状况
2、学生状况
(1)知识掌握情况:学生通过对前五章的学习,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2)能力准备情况: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学生心理特征:年龄在十三、十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动手操作,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背景音乐加图片,提问:“宝宝脸上的哪个结构最吸引你?”
生:眼睛
师:那么眼睛是平面结构吗?
生:?
师: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眼皮周围感受眼睛的形状。
(二)师生互动,解决疑难
任务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任务一的表格,时间为7分钟。
|
眼球的结构 |
功能 |
||
|
|
外膜 |
|
|
|
|
|
||
|
中膜 |
|
|
|
|
|
|
||
|
|
|
||
|
内膜 |
|
|
|
|
|
|
|
|
|
|
|
||
任务二:
学生活动:组装教具眼球,完善任务一的表格。8分钟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两名同学,一个展示教具,一个负责解说表格内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亲手制作眼球的教具,体会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任务二:根据做好的教具思考,推理近视的成因,如光线穿过的是透明的结构,那么在教具制作过程中,哪些结构是透明的呢?视觉最终在哪里形成呢?
(四)任务三:
近视的成因及预防: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近视眼的世界,结合教具晶状体曲度的改变,提问近视的原因?
(五)师生结合板书小结
(六)课后作业
画一个眼球。
七、板书设计
第六章
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板画眼球)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三、近视的成因:晶状体的曲度变大或者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八、教学反思
但是也有很大的不足,比如教具的制作时间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大部分的小组做会做彻底,以至于影响到学生的理解深度。现在想想,倍感惭愧。我想下次再将这节课应该适当减少本节授课内容,并提前对一些小组成员做一次课前培训。
这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
眼和视觉——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描述眼球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关爱生命,形成爱眼护眼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三、学习过程
1.任务一:自主预习课本79页,完成表格。(5分钟)
|
眼球的结构 |
颜色 |
功能 |
||
|
|
外膜 |
|
|
|
|
|
|
|
||
|
中膜 |
|
|
|
|
|
|
|
|
||
|
|
|
|
||
|
内膜 |
|
黄色 |
|
|
|
|
|
|
|
|
|
|
|
|
||
2.任务二:组装眼球
(1)完善任务一表格,然后小组展示。(8分钟)
(2)完成填空。
形成过程: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
3.任务三:
(1)近视的成因:
(2)预防:三要四不要。
四、当堂检测
1.近视眼的成像位置及矫正办法分别是(
2、正常人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都能看清楚,这是因为(
3、对于进入眼球的外界物体的反射光,具有折射作用的最主要的结构是(
4、人们把眼睛比喻为自动相机。下列具有胶卷功能的结构是(
5、构成眼球壁外膜的是(
6、从暗室走到阳光灿烂的地方,瞳孔的变化(
7、人眼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分别指的是(
8、画一个眼球,标出各部分的名称,说出功能。小组成员互相评分。
实验:制作眼球模型
武安市第十中学初二生物组:赵丽娜
一、目的要求:通过制作眼球模型,说出眼球的结构。
二、材料用具:水晶滴胶、空心塑料球(2个)、烧杯(2个:200ml和500ml)、玻璃棒、气球(黄色1个、红色1个、白色1个)、圆形纸片(圆心处剪一个小孔)、透明圆弧形塑料片、滴管(带刻度)、双面胶、彩笔、剪刀等。
三、方法步骤:
形缺口,乙剪成相同的两半,备用。
引流),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至透明。
(3)将混合好的水晶滴胶,用玻璃棒引流倒入模具甲(成型后为玻璃体),用滴管分别吸取约2毫升水晶滴胶滴入模具乙的两个半球(成型后为晶状体)。
(4)24小时后,模具内的水晶滴胶凝固,将模具甲的塑料球皮减掉,得到玻璃体的模型,将模具乙的两个半片用双面胶粘合到一起得到晶状体模型。
四、实验延伸:制作眼眶和眼睑,将眼球放入,看一看,哪组的眼睛最美丽。
五、设计灵感来源:
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眼和视觉,在讲这一课时,我试图利用板书
版画以及学生绘图大赛等教学手段突破“眼球的结构”这一教学难点,经过我
的训练学生都能画出眼球的结构(如图1),但是当我出
示图2,学生不知道图1的巩膜就是图2的眼白,图1
的虹膜就是图二的“黑眼球”。学生对眼球的理解是刻
板的,仅仅停留在图1这样的平面结构。于是我开始思
考:能否让学生亲手做一个眼球,立体的眼球,真正认识
眼球的结构。
六、设计亮点:
1. 原创实验:本实验并非课本原有实验的改进,而是一个全新的实验,旨
在将课本眼球结构这一知识难点,由一个平面结构转变成立体的眼球结构,让学生真正体会在做中学,灵活学,认识到用对了方法学习会变得简单有趣。
2.趣味性强:学生对此实验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水晶滴胶制作模型,学生第
二天看到水晶滴胶成型非常高兴,还有后面实验拓展环节,学生改变虹膜的颜色,用彩笔涂成蓝色、绿色等等,还制作了美丽的眼眶,让整个实验更加生动了。有的学生还用彩笔给眼球画上血管。
4.辅助教材:以往学生学习眼球结构往往不求甚解,只是背会眼球结构应付考试,但是大多数都不理解,并且感觉枯燥,经常背经常忘,本实验让学生亲手制作,记忆深刻,便于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七、气球颜色选择依据:由内到外:1.视网膜分布神经细胞较多,所以选择黄色气球;2.脉络膜血管丰富,所以选择了红色气球;3.巩膜是白色的,所以选择了白色气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