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教学案例
(2018-07-08 20:48:51)《认识面积》教学案例
活水乡中心学校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本课,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
活动2【讲授】
二、合作探究,认识面积。
1、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师:师:刚才我们找到的,其实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
(1)想一想,如果两个同学用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课桌,谁先完成?为什么?再看看数学书的封面和文具盒的面,你能一眼看出谁的面更大吗?
(2)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请同学们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3、师:看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板书:的大小),在数学里,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并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板书课题)
一起把面积的概念读一遍。
师:想想这里的它们指什么?
(设计意图:从比不同面的大小过程,感知面的大小,揭示面积的意义水到渠成)
4、说一说,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说身边物体的面积。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请学生边摸边说)
(2)通过想象,举例说明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边想象边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教师拿出橘子,让学生感受橘子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橘子的表面。
摸摸数学的表面和侧面,说一说哪个面的面积大。
(4)将数学书按不同的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活动3【活动】
三、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墨盒,谁谁愿意来给大家数一数它有几个面?(请学生上台,边摸边数,并把6个面进行编号。)
师:现在我们将它数的6个面选择其中的两个画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引导,由物体表面过渡到封闭图形,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实际意义,并能初步估测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
2、画一画,辨一辨,认识封闭图形及封闭图形的面积。
(老师在黑板上描出刚才学生所摸的长方体的表面。)
师:现在请大家注意看黑板,这是他刚才摸的其中两个面,我把它画在黑板上,仔细看,会成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师:老师再用尺子画一个。(师画角)
师:像这三个都是图形。(板书:图形),你们观察一下,这三个图形中的哪一个比较特别?为什么?
生:第三个图形(角),因为它没合拢,没有封闭等等。
生:前面两个是封闭图形,而最后一个不是封闭图形。
师:真了不起。
师:像这样首尾相连,没有缺口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
师:你们能用涂色表示出两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吗?
我想请两个同学上台来用粉笔涂出它们的面积,我们也别闲着,请同学们拿出测试纸,拿好水彩笔,我们分男、女生来场比赛,老师给大家30秒的时间,男生涂正方形,女生涂长方形,看谁涂得又快又好。
师:为什么这么多男生都涂好了?引导学生回答:正方形比长方形.小。
师:原来呀,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我们说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箭头)请你们思考一下,现在的它们指的是谁?还是物体的表面吗?
活动4【讲授】
四、概念的梳理与归纳
2、谁能用一句话来完整地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板书:或)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活动5【活动】
五、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1、老师现在要请出两个长方形,请睁大你们的眼睛,快速判断出哪一个的面积更大?左边的?还是右边的?
师:像这样面积相差较大的图形,我们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的方法,叫观察法。
2、请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请问它们哪个的面积最大?哪个的面积最小?(请一个学生上台操作)
你用的是什么方法?生:把花形放入正方形内,重叠,正方形还有余地。师:像刚才这位同学用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重叠法。
3、出示课本例图
师:现在让你们再来观察这两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呢?(学生众说纷纭,无法判断)。
学生发表意见。
师:到底谁说得对呢?在你们的学具袋中出有这两个图形,请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你们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其中一种材料,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来比较。比完后,和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比的?(放音乐,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结合图形思考:
(1)用这些图形作单位,能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为合适?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两点:一是正方形能密铺所测图形;二是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的时不受摆放位置和方向限制。
4、老师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学生汇报交流小组活动中发现的方法,师生评价、总结。
师:请看大屏幕,老师把你们想到的方法展示一下。(微信展示)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呢?
学生发表各种意见。
师:对于面积接近的两个图形,我们想出很多方法来比较大小,其中数方格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是不是该请咱们的数学工具赶紧回家呀,请把它们收入学具袋中,比一比,哪两个同学合作得最好,动作最快。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自主探索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成功的喜悦)
5、统一面积单位。
挑选出用数方格的方法的两份不同作品进行比较。
师:同样大小的图形同样的方法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活动6【练习】
六、感知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师:今天学习的面积和以前学习的周长有什么不同?
2、师:想一想,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划圈状)
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手势表示一下?摸书状。(老师同时在黑板上描画出正方形的面积,和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指的是什么?)
3、大家表现真棒,老师特意为你们准备了一个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老师随意说几件装修过程中的事情,想一想,它与面积有关还是与周长有关?如果你认为与面积有关,就请你用左手做摸书状,如果与周长有关,就请用右手做这个动作(划圈状)。
(1)工人师傅给墙面贴上了印花的墙纸(面积)。(2)给地面铺上了彩色的地砖(面积)。(3)我高兴地在房里跑了一圈(周长)。(4)我给床铺上了漂亮的床单(面积)。(5)还给装饰画加了一个漂亮的边框(周长)。(6)我给餐桌铺上了白色的桌布(面积)。
教师每提出一幅图,说完后请学生做手势,再请一个学生上台来丢。
师:游戏结束,刚才找对了5个以上的同学请举手,恭喜你们。掌声送给你们!(掌声还不够热烈,再来一遍)
案例分析:
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的感知较弱,不像对时间、长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创设条件,以使学生能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较好地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在教学中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情,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组织学生广泛交流,培养了其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这样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产生和变化,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果。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面积,在回答交流中经常会说出“桌子比书大”、“左边这个大”等类似不准确的语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纠正,强化面积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练习题中,我用做手势的方法让学生来练习周长和面积概念的区别。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