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里有大学问(三):懂得本末倒置,方可悟透人生

(2019-09-12 17:13:02)
标签:

周老师大讲堂

文化

育儿

历史

教育

分类: 《大学》里有大学问


周老师国学大讲堂 周易名字专业分析平台 


周老师朗诵 歌唱祖国 感人至深来自周易名字专业分析平台00:0019:42



【大学章句】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代的圣贤告诉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得”可以理解为多方面的丰收,要不怎么叫大学呢?它一定能够让你人生驰骋万里而无忧矣,抱着这本书,可以走遍天下而无烦恼,并且可以化烦恼为菩提。


 


物有本末  



《道德经》里讲的是道,《大学》里讲的还是道,是更加深奥的哲学观。《大学》中特别强调的是研究“物”的“本”,方可明心见性,合于天道,本就是规律。我们讲课大量的篇幅都在讲“物”的规律,是为了让人明白,“心”与“物”是一样的。


“物”的性质和“悟性”听起来两个发音是一样的,“悟性”是感悟自己的“性”,物质的性也是“悟性”,物质的“性”也是讲“心生”,当我们的“心”和“物”相同的时候,就顺应了宇宙的规律,才真正做到了顺其自然。


“本”代表着大千世界的所有的规律,每一个规律都凝结着人和道的规律。但由于人类的聪明,以为逆了物的规律自己才聪明,大错特错,那叫耍小聪明,聪明的前面永远跟着“小”,而且常常带耍之意叫“耍小聪明”,还有更深刻的讽刺之意,就是天理专门耍弄这些自以为聪明的庸人。如此说来,我们还不如傻一点,傻前面永远跟着“大”,叫大傻子,傻一点反而天不耍你,不妄起心念,你就变得宁静了。


 

“本”就是“零”,人类现代文明伟大的发明之一是计算机,计算机庞大而复杂的运算逻辑的背后,其实就是二进制零和一的不断重复运算。物的最大极限莫过于九,达到九为最大。九九八十一是我们小学生都会背的口诀,《道德经》讲的八十一章,就是我们觉悟人生的八十一个层面。



而这个“本”字是什么呢?“人”加个平静的“一”为“大”,“大”字的下面有一个“十”字架,那就是“本”。“十”字架就是“本”的根所在,“本”还可以拆解为一个“木”加个平静的“一”,“木”就是“根性”。


“本”是很深的“木”性,木性是向下的当下心,一直下到最低,甘于沉下,让一切都在我们的上面,那么你就是轴心,你最终将成为统治者和控制者。“本”甘于“下沉”就是丰收的“丰”,主人的“主”,智慧的“慧”和称王的“王”。


“末”是“木”加个平静的“一”,也代表什么都没有,末就是空,就是没有,“末”是“木”达到了极致的平静。万物来源于本,最终还要归于本,“末”和“本”这两个字都是“木”加平静的“一”,实际上是一个字,所以叫本末永远在一起。


本末的“末”是怎么理解的呢?“末”和未来的“未”只是颠倒颠,一个长一个短。老子的《道德经》为什么讲的是“本末倒置”,那就是长短相较。什么叫长短相较呢?就是有长必有所短,颠倒过来才能达到终始,《大学》中很巧妙的用这一个字道破天机。


有个词汇叫作“本末倒置”,就是古人为了提醒没觉悟的人,本末倒置是上等的哲学。而我们往往把“本”忽视了,只看到了灿烂的大树上面的树叶。我们常人赞美白杨树树干笔直枝繁叶茂等等,但是唯有我在歌颂树根的伟大,上面的美好是因为下面的根本所造就的,高是因为有低,低是本。没有本哪有上呢?没有根哪有叶呢?你不歌颂母亲,却歌颂自己的昌顺,那叫失去了根本。


平静的“土”代表大地,“土”和“木”相合不就是未来的“未”和末尾的“末”吗?但是,木字告诉我们,平静的大地处在下面这个“一”比较长,上面只占了一点点,为什么发明这个字不把它颠倒过来?把根形容的少,把上面形容的多呢?说明古人也是赞美根的。


我们对人智慧的上等评价是这人很有慧根,或者说这个人很有木性,但是木性说的比慧根更加朦胧一些,让你自己去琢磨,到底木具有什么样的性,他不给你点破,给你一点觉悟的思维空间。


过去的圣人常夸此人很有根性,就是很像木的树根一样的性质,那么树根有什么样的性质呢?虽然长得弯弯曲曲、干枯也不好看,但它埋而不露却能吸收宇宙的营养,别人都看不见它在吸收,它也没有接受阳光的滋养甘于沉下,“甘”就是永不露土、永不见光之意,这就是根。


 

不见光才是根本,有个词汇叫“曝光”,“曝”后面带一个死字,就是暴尸暴毙。如果把我们的根本在阳光底下晒一晒如何呢?树就死掉了,我们这个根本是不能动的,根本的特性应该是“如如不动”,只要动了他,任何人都知道这叫动了根气,根气一动,树木就要死掉了,人的根本在于静,所以,这个“本”字又有一个平静的“一”加个“木”这种拆解方法。


物有本末,这个本讲的是木的根性,是深到极致的那个本,物质都是在极静的状态下生出来的。我们肉眼所看到的繁荣景象,没有人会想到他们所有的根本都来源于静,由静而生。胎儿也是这个道理,物质亦是这个道理,一切由静而始。


科学发明是由众多的科学家经过了宁静的长途跋涉,然后才能去付之于实践,那叫先静而后动。做任何事情必须先静后动方可定夺,定能夺取胜利叫定夺,没听说急夺,善夺,聪明可夺之词汇。


 

事有终始




做事情要先知道“终始”,你要知道的是“始终”的话,事情必然失败。这里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方法论,事情一定要从最终的开始。假如我们想我们的人生,先从死亡开始倒推着想,那还有什么能让我们看不开的呢?


 

我们小学的时候会因为争某某荣誉跟人生气,现在想起来就觉得很幼稚。三岁的时候为了争一个玩具生气,也显得很幼稚,这是什么原理呢?这就是回头是岸。从本看未来,从终看开始,能“本”“末”倒置者方可觉悟,这是物和觉悟者的规律,也是修道人必备的觉悟法则。


我们站在成年的角度看童年都显得极其的幼稚可笑,哪年哪月我们烦恼生气,我们总是从幼稚走向成熟,假如你在死亡的那天回首一看,那真是回光返照。回来才能有光明,回过头来一看才觉得这一生怎么自己做人那么荒唐。


修行的人一定是常常反观自己,站在未来看今天,站在终点看到开始,我们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知道因果的源头,人方可觉悟,我们之所以愚痴,就是因为没有站在未来的角度看今天,如果站在未来的今天看今天,将无所不克。


这个世界是“无”创造了“有”,“乌”连着“有”叫“乌有”,“无”为什么可以达到“为”叫“无为”?“无”就是“终”,而终就是我们地球的两个极端,也是冬天的“冬”,终究的“终”,是“烂绞丝”最终回到了冬天”,也就是达到了像水一样的极静状态。


经过茫茫的人生,繁乱的大千世界,人们不得不明白走到终点原来都是静的。原来南极和北极是达到了极致的宁静,当人们经过了城市乡村,觉得非常热闹,再往前走,热闹到一定程度反而变得突然冷清了,这叫物极必反。


既然物极必反,只要反着观必照,所以叫反观自照,那时候照见的是自己,看清的是我们自己,看清了人类,看清了世间,才能有觉悟。为什么说经历死亡之灾的人和能把生死能看破的人才能觉悟呢?是因为这些人站在了死亡这个端点,也就是站在最终的终点来回头看,当然容易觉悟。我们常常忽视了终点,做事情没有想到失败,怎么能昌顺呢?没有想到这一切将化为乌有,怎么可能设计出最完美的计划,设计出最完美的谋略呢?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告诉人们最终的获得是因为静和知止,知止方能得,谁懂得静止,谁就能获得。领导之所以有道的功力,是因为他知道什么叫有“水平”,当心做到像水一样平的时候,他得到的永远是最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