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鲨女》读书札记
(2019-12-30 16:35:25)
标签:
《钓鲨女》 |
分类: 读书札记 |
“夜来了,满天繁星撒在海面上,象一把碎玉在闪光;海浪轻拍着船舷,象在给远处飘来的咸水歌声和着拍子。一阵阵带着腥味的海风吹来,把人们的心都荡得痒酥酥的。”这是冯峥的《钓鲨女》一书中描述的海边月夜,读到这些浪漫诗意词句,令人对海边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钓鲨女》这本书出版于1986年,记得我是在念高中时候买来读过的,此书为我读到的第一本阳江作者短篇小说集,初读时印象不深,前几年翻读时曾作过记录,上月我又重读了一次。重读冯峥的旧作,我想起了巴尔扎克说过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巴尔扎克说得太广义了。读了冯峥的小说,我想说小说是地方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典型写照。在《钓鲨女》一书中,冯峥的故事从文革一直写到八十年代初期,活画了沿海渔民和农民在不同时期的生活形象。在文革时期政治形势下,渔民自己去海捉鱼都不被允许,否则会被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渔民们无力地抗争着,因而上演了工作队的丈夫收缴妻子捉的私鱼。打倒“四人帮”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渔民们可以自己承包去捉鱼了。这时出现了损害鱼的正常繁殖的捉鱼方法——放鱼炮。因此又有了戏剧性的一幕,正直的儿媳妇为未来的公公认错,主动上交了放鱼炮的罚款。读着这些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地方故事,我不由为之感慨,故事虽然是编说的,但也有它们的出处,地方历史影象是被记录了下来,渔女们爽直、真诚的性格令人钦佩和喜爱。书中还收录了冯峥获广东作协第一届新人奖的作品《“七级总理”》,被评为1981年《萌芽》优秀作品的《羊鱼嫂》等作品。
《钓鲨女》一书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作者运用了通俗的语言,特别是阳江地方方言、俗语、谒后语等来刻划人物形象,描写风土人情,写景状物,同时使用绰号来记录人物,使人物形象丰满传神。如羊鱼嫂、鱼炮佬、番薯昌、精仔旭等。
其三,作者每一篇小说都经过精心布局,做到首尾呼应,结尾令人充满暇思又意犹未尽。
另外书中的两篇小说记录乡村的淳朴习俗令人神往。“海市”一文中,记录了远古年代延续下来的以物换物的自由交易,小说中重阳嫂乐于助人的性格令人称赞。“农家六月田”记录的农村习俗“过上田”、“洗黄金”名称听来很新鲜,而“送三家”却很值得推崇,村中在“上田”节这天,各户人家都会给三家以上的邻居送上自家刚做好的糕点,其中特别要送给平日有纠葛仇怨的邻居,糕点送到,主客经过交流,芥蒂就会淡化、消除。这种行为村民是不会也不敢拒绝,因为它是受村民舆论严正评判的,“送三家”这种朴素而又高尚的风俗能在山村中流传下来,是多么的可贵。
纵观全书,虽然是短篇小说集,但是书中包含了广泛的文化信息元素、特别是民俗文化信息丰富,书中传达的正能量也值得推广。一本不足两百页的短篇小说集,写了数十个渔民和农民的形象,郑莹在序言中说的形象不够丰满,我认为是因篇幅所限,但人物形象感觉还是比较鲜明、特出的。
附书中的部分方言、俗语、谒后语:
切肝
大碌竹 —— 水烟筒
熟烟
煞黑
流鼻仔 —— 小孩
千年鱼汁埕都淡了
死过咸鱼曲过虾
行得夜路多,终归有日碰见鬼
过得险滩多,有日见龙王
吞粒蚬屙个蚌
无帆桅杆,光棍一条。
火烧桅杆,长叹(炭)
......
一些鱼类的俗称:龙鲡、红鱼、白豆虾、犬鱼、光针鱼、虾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