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涂鳗鱼15.12.17
(2019-03-13 14:52:15)分类: 象山杂谈 |
涂鳗鱼,学名“中华乌塘鳢鱼”,也称“杜镘鱼”,是生活在我县沿海堤岸塘坝、礁岩水凼、闸门码头、滩涂草丛等石缝泥洞中的一种比较名贵的海生鱼类。它似鳗非鳗,身材没有鳗鱼修长,只有约二十厘米,体重没有鳗鱼粗壮,一般只有一百五十克左右,最大也只有斤把重,但又非鳗似鳗,因其身上有一种类似于鳗鱼身上的黏液,非常光滑,很难抓获,且常年躲藏在海岸边的石缝泥洞之中,所以人们又美其名为“涂鳗”。不过,人们对其称呼也各有不同,有的称它“蟹虎鱼”、有的呼其“笋壳鱼”,不一而定。涂鳗鱼体形前圆后扁,头部宽嘴巴大,上下吻颌等长,牙齿细小尖锐,身披细小圆鳞,体表呈灰褐色,生性十分凶猛,多以浮游生物和小鱼、小虾、小蟹为食,尾鳍两侧各有一个白色缘边黑斑,在我老家村民们都称此为“筷子头印”,这是区别是否涂鳗鱼的唯一标志。
关于涂鳗鱼这个“筷子头印”的来历,在我老家曾经有一个妇孺皆知的传说。相传,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天上玉皇大帝生日。在很早之前,有一年玉皇大帝亲自在天上宫阙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玉皇诞”,宴请文武天神、四海龙王、雷部诸神、地藏菩萨、十殿阎君等嘉宾。临行前,各路神仙都精挑细选了各具特色的贡品。据说,东海龙王敖广贡献的就是一条涂鳗鱼。席间,玉皇大帝细细品尝了这条涂鳗鱼,不时称其味美肉鲜,并用筷子另一头在鱼尾鳍处戳了一下,做了一个记号。然后,对东海龙王说:“我明年生日,你还是送这种鱼。”消息一传开,众天神天将都要品尝这种鱼,一时间东海的涂鳗鱼遭到了灭顶之灾。幸亏,有一条老涂鳗鱼提前得到了风声,带着家眷突出重围,趁着涨潮就近躲进海岸边的石缝泥洞里,这时潮水刚好退下,才免遭了此劫。从此,涂鳗鱼家族就在海岸边的石缝泥洞里繁衍生息。
我县海岸线曲折绵长,坝滩礁涂相连,闸门岩凼相拥,乱石交错缝隙遍布,礁岩嶙峋洞穴暗藏,为涂鳗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因此,涂鳗鱼也就成了在我老家唯一用网捕不到、用手抲不到,只有用钩才能钓得到的一种海鱼。涂鳗鱼还是我县沿海“海涂三宝”之一,与弹涂鱼、泥鱼并驾齐名,只是因涂鳗鱼难以捕获,数量稀少,更显珍贵,名列三者之首。正因为如此,钓涂鳗鱼就成了在我老家捕获此鱼的不二选择,每到夏秋季节,村民们都会带上钓具,来到海岸堤坝的石缝上,或在礁石岩凼的洞穴里,或在闸门码头的水塘边进行钓涂鳗鱼。因为当时城乡还都没有钓具店,所以钓具都是村民们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土法制作,尽管式样简朴,但作用还是毫不逊色。一是制作钓钩。一般选用三号缝衣针,先用钢丝钳夹住针屁股,点燃蜡烛将针烧红,然后再用另一把尖嘴钳就可将针弯成钩状;二是选用钓线。一般选用相对较粗且耐磨性强的缝鞋底线。钓线净长一般都控制在二十厘米左右,太短容易造成钓饵没有到位而可能导致鱼不上钩,太长则容易造成鱼上钩后卡在石缝里提不出来。三是制作钓竿。这个钓竿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钓竿,一般取一节长约五十厘米、直径约六、七厘米的毛竹段,在有竹节的一端约四、五厘米处,锯留一根约二、三厘米宽的竹片,刨光磨滑即可,整个形状就象当时农村小店里的“打酒提”。一般情况下,每次钓涂鳗鱼都要携带二、三十根钓竿,确保这边不上钩那边上钩,以提高鱼的上钩率。钓线安装在竹筒底部,平时钓线就卷在竹筒上,钓钩扎入竹筒边沿,便于携带存放。四是准备钓饵。涂鳗鱼是一种杂食性很强的鱼类,小鱼、小虾、小蟹都是它平时喜欢的食物。这些都准备好了,就可出发钓涂鳗鱼。五是钓位选择。到了目的地,根据涂鳗鱼的生存禀性,我在选择钓位时,则欢喜在一些面上缝隙较小、底部水域空旷的石缝中,或洞口在乱石礁滩边缘、洞道四处相连的洞穴中进行布钩放饵。因为这些地方不仅涂鳗鱼喜欢生存,而且也是一些小鱼、小蟹包括海蟑螂等海生浮游生物喜欢生长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布钩放饵,就有可能捕获意想不到的成效。这种钓法在我老家叫“插钓法”,用村民们的话说,就是“水无常态、洞无常形,钓无常法”,关键在于钓者慧眼识钓位。在石缝中布钩放饵,只要将钓竿平放在石缝上就可,而在洞穴上布钩放饵则需要用石块将钓竿的一端压住,尽可能使钓竿形成平横状。如果鱼一旦在石缝中咬上钩,那么鱼的本能就会往深处逃,这时钓竿有竹筒的一端就会被石缝挡住,钓竿就会竖起来;鱼感到硬逃不行,就会放松一下,这时钓竿又会倒下;如此反复,钓竿就会一竖一倒;如果鱼猛地挣扎,那么钓竿就会猛击石头发出“啪啪”的敲击声,似乎在告诉我“这里鱼上钩了”。如果鱼在洞穴中咬上钩,那么钓竿就会弯成弓状,鱼一折腾,钓竿有竹筒的一端就会啪水,激起层层涟漪,也能让我在远处就看到那儿有鱼讯了。这时,只要我赶过来,将钓竿拎起来,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涂鳗鱼就能收入囊中。这样一潮下来,每次都能钓到沉沉的鱼获,让人乐此不疲。
涂鳗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名贵食用鱼,不但多肉少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肥而不腻、鲜而不腥,食而不厌,虽然价格昂贵,但仍受饕餮者的青睐,被人们称为“海中人参”。因此,涂鳗鱼的食法也多样,既可清蒸、煎炸、红烧、油浸,还可用来煲汤。无论哪种吃法,都鲜美可口,活色生香,是人们熟知的一道珍馐佳肴。在我的记忆中,清蒸涂鳗,最能让人品尝到它的原汁原味,尤其是将一些新鲜虾肉排放在鱼身上同蒸,虾肉因高温就会慢慢地渗出虾油不断地滋润鱼身,既可防止鱼皮爆损,也可避免鱼肉蒸老,更能让这两种鲜味融合在一起,大大提高涂鳗鱼的鲜香度;红烧涂鳗,是我老家的一道传统名菜,虽然经过时间的沉淀,但还是让人听到就会产生一种欲咽还馋的味道;油浸涂鳗,是将涂鳗鱼在高温的食油中沉浸,似煎非煎,似煮非煮,让人吃起来有种别样的鲜香味;水煮涂鳗,在我老家更喜欢选用雪里蕻咸菜同煮,那汤一入口,就可让人鲜得“骨头也轻了三两”。当然,在我老家吃涂鳗鱼的方法也很讲究,一些村民只要用筷子插入其背鳍根部,向头部方向平划,起出背鳍,然后剔出腹鳍和胸鳍,取食鱼身之肉,最后夹住脊骨,从左、右、中三处吸嘬脸颊嫩肉和脑髓,即刻就能把一条涂鳗鱼吃得干干净净。其实,关于美食涂鳗鱼,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有。”意思是说“鱼儿落篓中,就有涂鳗鱼,君子有美酒,量多味道好。”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说:“肉最松嫩,煎之、煮之、蒸之俱可;加腌芥作汤、作羹尤鲜。”而作家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则如此描写:“苏州人特重塘鳢鱼。上海人也是,一提起塘鳢鱼,眉飞色舞。塘鳢鱼是什么鱼?我向往之久矣。到苏州,曾想尝尝塘鳢鱼,未能如愿。”如此说来,我比汪老先生还有口福,只是据我所知即便是象山人还有许多对此鱼知之甚少,故在此荐之值得品尝。
涂鳗鱼除了味美可口,还是食疗滋补的功效。据说,经常食用红枣煲涂鳗鱼(留胆)汤,具有滋阴、补血、化痰之功效;而豆腐煮涂鳗鱼(留胆),少加姜葱蒜椒等佐料,不仅鱼肉洁白细嫩,汤汁鲜香回味,而且能够清热、润肺、明目、养颜,因而颇受人们喜爱。不仅如此,在我老家还一直传承着让一些剖腹产妇或病患者手术后食用涂鳗鱼的习惯,据说多食涂鳗鱼,既能加快伤口愈合,又能利于身体康复。如此这般,难怪连天上玉皇大帝也动筷点赞!
每一种鱼都可以成为一种文化,每一种文化都可以成就一种产业。
如果我们能用涂鳗鱼这根文化“钓线”,把玉皇大帝、东海龙王紧密地联系起来,贴上“筷子头印”这个商标,让涂鳗鱼畅游在当下我县如火如荼的旅游大潮中,让每一位来象游客都能饱享玉皇大帝的口福,那么我想象山的旅游胜地就有可能成为旅游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