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很早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时候,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酿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浙江沿海地区的倭患,以及中国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抗倭斗争中涌现出了以戚继光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他们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抗倭斗争中屡建战功,终于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历史上,象山自宋、元、明防倭、抗倭时期起,石浦东门就有宋兵元兵驻守,筑有宋元城墙。明代布防更盛:驻守舟山的昌国卫因军事所需成建制地迁于石浦东门岛,后又迁现今昌国卫古村(旧称后门山),传说这都是戚继光属部。当年象山曾有1卫、4千户所、3巡检司、20多个寨堡,古迹遍布象山沿海。充满军事火药味的“泥马传说”,“十八指挥故事”,舞刀弄棍的“盾牌舞”,纪念战死将士的“昌国庙会”等等,均由此闻世传承。现流传于象山的抗倭传说和遗迹主要分布在丹东、新桥、涂茨等地,传说的文本有《戚继光在象山抗倭史事》、《敬爵太公打倭寇》、《抗倭
名将易绍宗阵亡的记述》。
《戚继光在象山抗倭史事》内容:传说很早以前,延昌的渔民在出海时,发现洋面上漂浮着一尊与人体相等的木质雕像,于是将它捞了上来,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明抗倭英雄戚继光。这雕像原是在台州沿海一座庙里的,由于台风冲塌了神庙而流落大海,最后落脚延昌。象山这一带当年也是倭寇入侵频繁之地,百姓对抗倭将领情有独钟。由于年长月久,漂在海上的木质雕像变得黑糊糊,于是有人干脆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整后涂成了个黑脸,穿上明代的将服,放置神庙供人祭拜。
《敬爵太公勇打倭寇》内容:传说明朝嘉庆年间,倭寇入侵浙闽一带扰乱,东海之滨的象山也同样深受其害。东溪村励氏太公中有一人叫敬爵,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还懂武功。他心地善良爱憎分明,对倭奴入侵恨之入骨,决心为民除害。一天,敬爵太公在拗脚窝干农活,听到有一村民在大声呼喊:庙前杨大路上有一伙倭贼来了。敬爵太公闻讯后,使出武功把一棵柳树被连根拔起,把倭贼打得抱头鼠窜,还把击毙的倭贼首级割下来,挂在村前大树上。浙江海道副史得知太公怒打倭贼的消息后,一面禀报平倭大将军戚继光,一面特制匾额一块,匾额上书写了“征戎第一功”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挂在东溪励氏宗祠的正厅上,褒奖太公打倭之功。
《抗倭名将易绍宗阵亡的记述》内容:明洪武三十七(1397),易绍宗升调象山钱仓千户所任千户。易绍宗英勇善战,治军严谨。建文三年(1402),倭寇从县东北沿海登陆劫掠汤岙、潘家坎等村,易绍宗决心与倭匪决一死战。面对数倍于已的亡命歹徒,易绍宗毫无惧色,身先士卒上前截杀,最后终因力竭被贼杀害,以身殉国。事后,其妻李氏携孤赴京奏于朝廷(即现在南京)面陈此事,明建文皇帝亲颁诏书,追封千户易昭宗为忠义士,还特地为他赏赐金头一颗,并敕命为他建造坟墓十八座,以防金头盗窃,其真坟葬在崔家岙上峰的玉泉山上,年年赐祭并刻石以旌其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