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些坐落在象山各地的古桥你走过几座17.08.24

(2019-02-09 11:31:59)
分类: 象山杂谈
 
http://www.cnepaper.com/jrxsb/resfile/2017-08-24/B02/p1_b.jpg
http://www.cnepaper.com/jrxsb/resfile/2017-08-24/B02/p2_b.jpg
http://www.cnepaper.com/jrxsb/resfile/2017-08-24/B02/p3_b.jpg
http://www.cnepaper.com/jrxsb/resfile/2017-08-24/B02/p4_b.jpg
http://www.cnepaper.com/jrxsb/resfile/2017-08-24/B02/p5_b.jpg
http://www.cnepaper.com/jrxsb/resfile/2017-08-24/B02/p6_b.jpg
http://www.cnepaper.com/jrxsb/resfile/2017-08-24/B02/p7_b.jpg
http://www.cnepaper.com/jrxsb/resfile/2017-08-24/B02/p8_b.jpg
http://www.cnepaper.com/jrxsb/resfile/2017-08-24/B02/p9_b.jpg
http://www.cnepaper.com/jrxsb/resfile/2017-08-24/B02/p10_b.jpg
http://www.cnepaper.com/jrxsb/resfile/2017-08-24/B02/p11_b.jpg
http://www.cnepaper.com/jrxsb/resfile/2017-08-24/B02/p12_b.jpg
  记者 董小滋 通讯员 向山旅 文/摄  

  许多的故事发生在浪漫的桥上,似乎每座桥都有一个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也只有中国这样的文化,才能孕育出如此浪漫唯美的爱情桥。岁月历沧桑,古桥依旧在。即便踏过千千万万的桥,记忆最深的恐怕还是家乡的那一座。桥上的人来人往,斑驳了石板,剥落了栏杆,唯一不变的,是故乡的桥在脑海中留下的年少记忆。七夕带TA浪漫地走过这些坐落在象山各地的古桥吧。

  瑞安桥

  瑞安桥位于墙头镇方家村东北,处大雷山西麓的大雷溪上,是象山县内最大单孔石拱桥。它原是一座条石平桥,初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取祥瑞平安之意,故得名瑞安桥,俗称大桥头。道光二十三年(1843)秋,毁于洪水。同治九年(1870),由里人欧起模募资重建。

  欧阳桥

  欧阳桥旧名儒雅洋桥。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欧阳桥横亘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一座三孔乱石拱桥,也是象山县内最长的乱石拱桥。如今,在上张水库建成后,欧阳桥终于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随着上张水库的蓄水工程淹没在波涛之中。但是在枯水季节,欧阳桥还可重现古朴而典雅的身影。(见压题照)

  长庆桥

  长庆桥,位于西周镇下沈村,这里是旧时出象山西门的陆路干道,经此桥向西行十里,即是宁海界,是象山最长的古桥!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据民国《象山县志》载:“长庆桥,城西六十里,下沈,光绪廿六年张茂华募建。”

  茅山桥

  茅山桥,位于泗洲头镇龙溪之上,地处象山西部的南北古道。此桥不知始建于何年。现桥是民国5年(1916年)由理人柳康富重修。在桥下看到拱券南面顶上外侧,嵌有一块不大的桥额石,到桥上清除掉树藤后,可见桥额为“茅山桥”3字。此桥建成时称为茅山桥,4年以后,也就是民国9年(1920年),柳康富在茅山庙的南面又建了一座石拱桥,为了区别两桥,便将原茅山桥称“茅山高桥”,后建成的称为“茅山下桥”。

  保安桥

  保安桥,在象山县定塘镇的渡头街。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象山县志》载:“保安桥,在定山渡头,民国九年,陈钜章、池步青募建。”保安桥,在象山县定塘镇的渡头街。保安桥,五孔石梁桥,中孔东侧栏外刻额:“寰海澄清”,无边款。一头(北)桥台特别长,是这桥的一大特点。

  溪东桥

  溪东桥,又称东溪大桥,在新桥镇东溪村。民国《象山县志》载:“东溪桥,俗名老大桥,县西南四十五里,东溪。案宝庆志,东溪桥县西南六十里。”宋宝庆志已经录载此桥。

  龙门桥

  龙门桥,在象山县墙头镇大溪蒋村,桥在村南,位于去蔡家岙的中途。民国《象山县志》有载:“龙门桥。县西十里大溪蒋,里人蒋厚进创建。今采访册,同治五年,余春开、蒋厚建等募建。”

  海口桥

  海口桥横跨在大徐镇海口村北的枫溪上,分南北二桥,长堤连接,连堤长147米。南桥由明朝知县郑琳始建于弘治六年(1493),5孔,25米长。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县令毛德京曾进行较大的修造。到清乾隆年间,桥破败,里人募捐重修;道光二十三年(1843),桥又不怎么安全,县人黄得海、黄得能、何兰等又进行重修。

  听鹿桥

  听鹿桥位于贤庠镇。建造于同治初年,据说桥成之日忽然听到山上有鹿的鸣叫声,因此取名听鹿桥。如今的听鹿桥建于1986年,仅能过手拉车。桥不远的东向岸边,有一石条静静地躺在那里,石条面溪一面刻有“听鹿桥”3字,系魏体,每只字巴掌大小,其它刻着的小字已模糊不清。

  五里桥

  五里桥,在石浦镇,古名“五眼桥”。明《嘉靖宁波府志》:“五眼桥,象山县南九十里。”可知此桥最早是五孔桥。桥额中可见一桩小趣事,当年刻石时,边款底下的“吉旦”二字,因为位置不够,旦字的“日”中一横,添到吉字的“口”中去了,将二字合为一字,造出一个新字来,留与后人自行理解。

  甬东桥

  甬东桥,意即“东珠溪上水流通过的甬桥”,位于贤庠镇珠溪东溪坑公路桥南侧。老桥为3孔条石平桥,桥始建的年月已无法考证,只有民国《象山县志》中有记,说是在民国十年(1921)进行过一次大修。

  仁义大桥

  仁义大桥位于象山东陈乡的旦门村,桥在村外的大溪坑上,南北架跨,是一座三孔石梁桥。初见仁义大桥的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它与“大”字相联系。可是,别看这桥不起眼,旧时,它是沟通象山南北的两条主要陆道之一,北通丹城,南达昌国卫、石浦。一直到丹石公路(现在的沿海南线)建成后,此桥才逐渐被冷落,鲜有人通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