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法
从鄞州区都能望到天封塔
大沙泥街上的天封塔是宁波城中的地标性建筑。毫不夸张地说,旧时如果碰上好天气,从鄞州山区都是能眺望到城里的天封塔的。
关于塔名的来历,《四明谈助》中有记载:“始建于唐武后万岁通天(天册万岁),讫于万岁登封,故以‘天封’名。”最初的天封塔是何模样现在已经找不到任何的记载了。如果是按唐代普遍的样式,就应该与现在中山路上的咸通塔相仿,即四方形。
北宋天童名僧正觉曾在他编写的《纪略》中提到:“市郭之南,鄞江之上,有窣渚波六面七层,高一十八丈……”其实,这时的天封塔已经重建改变了外观。在古代,城中都是低矮平房,高18丈的天封塔自然是鹤立鸡群。唐宋年间,天封塔也被用来当做航标。
天封塔的工程不可谓不浩大。传言建塔时,工匠们用江沙铺垫,叠为高坪,运送砖石直到塔顶。等到完工后,再将泥沙撤除,散铺于附近的空地。大沙泥街以及与之比邻的小沙泥街也由此而来。
南宋建炎年间,天封塔毁于兵火。绍兴十四年(1144),重建为一座标准的砖木结构汉式楼阁佛塔。而后,天封塔在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清嘉庆三年(1798),天封塔被一场大火焚毁,直到1935年才重修。
现在的天封塔是1984年按宋代古塔原貌修复而成的。这之前,在天封塔中曾发现过五代时青铜舍利塔一座。还有地宫的发现,这不单解释了为何民谣中“塔高十八格”而看到的塔高却没有十八层,更是出土了银殿、银塔、铜钱、经卷等一大堆的珍贵文物。
本期嘉宾:林之寅,海曙区文保所文保员。
前世
往事归尘,如沙消散
塔常常是与寺联系在一起的。在天封塔建成200多年以后的后汉乾佑三年(950),天封塔院开始修建。北宋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寺院获赐“天封院”的匾额。而在南宋建炎年间,寺院与天封塔一起毁于战乱。后来虽然重建,但在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天封讲寺再度被毁。之后的岁月里,逐渐变为民居。
在天封塔院湮没之后,大沙泥街上有了一处鲁班殿。鲁班殿是当时木匠、泥水匠、漆匠、石匠等手工业帮会的聚集地。每年这里要数次祭祀鲁班祖师。当时立的《鲁班殿碑记》等三块碑至今仍保存在天封塔下。
《四明谈助》中还记载着大沙泥街上“有赵氏旧宅,后为戎通政第、谢翰林第、宋锦乐坊余氏、元礼拜寺等迹”。这些已经都看不见一点踪影了。
2002年,大沙泥街进行了一次大改造,一大批的旧宅民居被拆除。这其中门牌54号老宅的王姓主人曾是做“媒头纸”生意的。“媒头纸”常被用来引火生火,是人们生活必需品之一,需求量极大。这位王老板的“王公泰纸行”生意也越做越大。
他发迹后,就在大沙泥街收购了三亩左右地基,请高手名匠建起一座总建筑面积2200多平方米的传统“走马楼”式的两层楼房。由于“王公泰纸行”的知名度,这座宅院旁东的一条小弄也被当地居民称为“王公泰弄”。
今生
浮名入梦,似水断流
印象中的大沙泥街就像它的街名一样,卑微到了尘埃里,哪怕它的存在比宁波子城的建立还要早一百多年。可仔细走一走,探寻它的过往,竟也像恋人之间开出花来。
看到过一张大沙泥街的老照片,最显眼的还是如擎天柱一般的天封塔。照片里的塔身只剩下苍白的砖石结构,犹如一株骨骼苍劲的千年龙柏。天气降温厉害,冻醒的时候后脑勺像被什么拽住似的,原来是个梦。
于是起早,以塔为起点,看看大沙泥街。朱赭色的天封塔被绿化守护起来,隔离于喧闹市井之外。走进去,塔中央立着一根很粗的圆柱,沿木梯拾级登临,空间渐显逼仄。到了三层以后就不能走到塔外去看风景了,只能隔着护栏。
到顶层,放眼望去,一片高楼林立。从俯瞰宁波城,到仰视周边高楼,竟觉得天封塔有了种孑然一身的苍凉。
而大沙泥街上的往日的街景早已难觅踪影,从天封塔下来,也没花多少时间走到街的另一头。突然看见一家挂着百年老店招牌的牛肉面店,索性就吃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再走。
吃的时候想起一句话:今天的风景建立在昨日的废墟上,明日的车轮又会碾碎今日的种种。或许只有这样循环累积,才能显出一条街一座城的文明进度和历史的厚度吧。本报记者 张小飞/文 杨 辉/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