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沙泥街:一幅随沙聚散的老街史画

(2019-02-06 10:00:49)
分类: 宁波杂谈
 


http://daily.cnnb.com.cn/xqb/res/1/20101125/9951290661495487.jpg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有多少记忆值得去回味。

  时过境迁,如今,那一条条承载着几辈人记忆的弄堂小巷,已经渐渐隐入繁华的闹市,连同我们儿时的欢声笑语。

  如果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现在,我们愿意用今生500次的回眸来寻回那份骨子里的乡情。

  本期,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昔日宁波城中地标天封塔的所在地——大沙泥街。

  大话大沙泥街

  天封宝塔佑明州

  那是一个混沌尚未开化的年代,有很多在当时看来是离经叛道的事情,一时间鬼神之说甚嚣尘上。

  这一年,宁波城的降雨特别多,三江水位大涨,周边辖区自然灾害不断。坊间传言,在位于镇海招宝山的入海口附近出了一条黑鲨精,正是它兴风作浪,让城中百姓不得安宁……

  但是在四明山的山脚下,有个小村庄一直风平浪静,就像一处世外桃源,丝毫不受影响。有好事者前往打听,想一探究竟,可走访了很多天都没有一点特别的发现。他不甘心就这样回去,于是就利用一条很普通的消息,经过自己的“添油加醋”,使它变得神乎其神。

  这条消息原来是说,村中有一个老石匠已经七天不见人影了。最后见到他的那次,他正吃力地用推车将一块大石头从四明山上往家里运。

  一个月过去了,宁波城依旧饱受水淹浪打。祭拜神灵、高人做法、勘察风水……每个据说灵验的办法到最后都是无功而返。而慢慢地,小村庄也变得不平静起来。其实,只有老石匠的家里变得不太平了,每天都有人来拜访,甚至官府都来人了。

  老石匠的老伴此刻正满面愁容地站在后院作坊的门外。老石匠不允许有人在他还在作坊里的时候打扰自己,可这回真的遇到天大的事情了。

  “孩子阿爸,今天当官的来我们家了。说你是黑鲨精,害得城里不安宁。要你去官府自首,不然就把我们的孩子抓起来去做苦役……”老伴哽咽着说道。回答她的却是打磨石块的声响。

  之后的日子里,老伴天天到作坊外劝说,老石匠一直不为所动。在第六天的深夜,老伴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作坊门前:“明天……明天官府就要来抓人了……”作坊第一次安静下来。

  过了一会儿,“吱呀”一声,门开了。老石匠满面倦容地走出来。他的嘴唇干裂,头发和脸面上全是石灰,他的手在发抖,抖得厉害。

  老伴盯着老石匠,竟也开始浑身发抖。她看见老石匠的发抖的手中有一块硕大的血红色的宝石,宝石晶莹剔透,甚至凭着月光就能熠熠生辉……

  原来,那天老石匠去山上找石料,发现有一块石头与众不同。凭着多年练就的眼力,他断定这是一块罕见的璞玉。老石匠当下就决定回家,偷偷将其打磨成器。

  老石匠和老伴知道怀璧其罪的道理,于是他们就一起想了一个办法渡过这次的劫难。

  第二天,老石匠和老伴二人在一大帮乡亲的见证下,进城献玉。老石匠在衙门公堂上说自己发现了这块天降神石,花了七七四十九天将其打磨成器,只要将宝石供奉起来,就能击退黑鲨精,长保宁波一方安宁。

  没过多久宁波入冬,水涝灾害逐渐减少。大伙都觉得这是老石匠与宝石的功劳,就起意建一座塔来保存宝石,镇邪避祸。

  这塔就是天封塔。有人将宁波城比作一条船,天封塔就是那高耸的桅杆,庇佑着宁波城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http://daily.cnnb.com.cn/xqb/res/1/20101125/32821290661499315.jpg
http://daily.cnnb.com.cn/xqb/res/1/20101125/42971290661499331.jpg
http://daily.cnnb.com.cn/xqb/res/1/20101125/99941290661499346.jpg
http://daily.cnnb.com.cn/xqb/res/1/20101125/92721290661499362.jpg
http://daily.cnnb.com.cn/xqb/res/1/20101125/67271290661499377.jpg
  大沙泥街:也叫天封桥下。民国十八年(1929)填河拓路定名为大沙泥街、小沙泥街,因唐建天封塔铺沙泥而成。两街并行,东西走向。街西有天封塔,南近莲桥街历史文化街区。
http://daily.cnnb.com.cn/xqb/res/1/20101125/66051290661499393.jpg

  专家说法

  从鄞州区都能望到天封塔

  大沙泥街上的天封塔是宁波城中的地标性建筑。毫不夸张地说,旧时如果碰上好天气,从鄞州山区都是能眺望到城里的天封塔的。

  关于塔名的来历,《四明谈助》中有记载:“始建于唐武后万岁通天(天册万岁),讫于万岁登封,故以‘天封’名。”最初的天封塔是何模样现在已经找不到任何的记载了。如果是按唐代普遍的样式,就应该与现在中山路上的咸通塔相仿,即四方形。

  北宋天童名僧正觉曾在他编写的《纪略》中提到:“市郭之南,鄞江之上,有窣渚波六面七层,高一十八丈……”其实,这时的天封塔已经重建改变了外观。在古代,城中都是低矮平房,高18丈的天封塔自然是鹤立鸡群。唐宋年间,天封塔也被用来当做航标。

  天封塔的工程不可谓不浩大。传言建塔时,工匠们用江沙铺垫,叠为高坪,运送砖石直到塔顶。等到完工后,再将泥沙撤除,散铺于附近的空地。大沙泥街以及与之比邻的小沙泥街也由此而来。

  南宋建炎年间,天封塔毁于兵火。绍兴十四年(1144),重建为一座标准的砖木结构汉式楼阁佛塔。而后,天封塔在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清嘉庆三年(1798),天封塔被一场大火焚毁,直到1935年才重修。

  现在的天封塔是1984年按宋代古塔原貌修复而成的。这之前,在天封塔中曾发现过五代时青铜舍利塔一座。还有地宫的发现,这不单解释了为何民谣中“塔高十八格”而看到的塔高却没有十八层,更是出土了银殿、银塔、铜钱、经卷等一大堆的珍贵文物。

  

  本期嘉宾:林之寅,海曙区文保所文保员。

  前世

  往事归尘,如沙消散

  塔常常是与寺联系在一起的。在天封塔建成200多年以后的后汉乾佑三年(950),天封塔院开始修建。北宋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寺院获赐“天封院”的匾额。而在南宋建炎年间,寺院与天封塔一起毁于战乱。后来虽然重建,但在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天封讲寺再度被毁。之后的岁月里,逐渐变为民居。

  在天封塔院湮没之后,大沙泥街上有了一处鲁班殿。鲁班殿是当时木匠、泥水匠、漆匠、石匠等手工业帮会的聚集地。每年这里要数次祭祀鲁班祖师。当时立的《鲁班殿碑记》等三块碑至今仍保存在天封塔下。

  《四明谈助》中还记载着大沙泥街上“有赵氏旧宅,后为戎通政第、谢翰林第、宋锦乐坊余氏、元礼拜寺等迹”。这些已经都看不见一点踪影了。

  2002年,大沙泥街进行了一次大改造,一大批的旧宅民居被拆除。这其中门牌54号老宅的王姓主人曾是做“媒头纸”生意的。“媒头纸”常被用来引火生火,是人们生活必需品之一,需求量极大。这位王老板的“王公泰纸行”生意也越做越大。

  他发迹后,就在大沙泥街收购了三亩左右地基,请高手名匠建起一座总建筑面积2200多平方米的传统“走马楼”式的两层楼房。由于“王公泰纸行”的知名度,这座宅院旁东的一条小弄也被当地居民称为“王公泰弄”。

  今生

    浮名入梦,似水断流

  印象中的大沙泥街就像它的街名一样,卑微到了尘埃里,哪怕它的存在比宁波子城的建立还要早一百多年。可仔细走一走,探寻它的过往,竟也像恋人之间开出花来。

  看到过一张大沙泥街的老照片,最显眼的还是如擎天柱一般的天封塔。照片里的塔身只剩下苍白的砖石结构,犹如一株骨骼苍劲的千年龙柏。天气降温厉害,冻醒的时候后脑勺像被什么拽住似的,原来是个梦。

  于是起早,以塔为起点,看看大沙泥街。朱赭色的天封塔被绿化守护起来,隔离于喧闹市井之外。走进去,塔中央立着一根很粗的圆柱,沿木梯拾级登临,空间渐显逼仄。到了三层以后就不能走到塔外去看风景了,只能隔着护栏。

  到顶层,放眼望去,一片高楼林立。从俯瞰宁波城,到仰视周边高楼,竟觉得天封塔有了种孑然一身的苍凉。

  而大沙泥街上的往日的街景早已难觅踪影,从天封塔下来,也没花多少时间走到街的另一头。突然看见一家挂着百年老店招牌的牛肉面店,索性就吃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再走。

  吃的时候想起一句话:今天的风景建立在昨日的废墟上,明日的车轮又会碾碎今日的种种。或许只有这样循环累积,才能显出一条街一座城的文明进度和历史的厚度吧。本报记者 张小飞/文 杨 辉/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