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延寿寺:宋丞相郑清之的功德寺18.03.06

(2018-03-06 17:16:48)
分类: 象山杂谈
http://www.cnepaper.com/jrxsb/resfile/2018-03-06/05/p1_b.jpg
延寿寺 吴伟峰/摄
  张利民 

  在象山县城北七里有座瑞云山,志载:“山势起伏,骀宕如云,紫霞青岚,冉冉出幽谷。山下有寺,有明楼晓阁。旁有小珠山,前环大溪,溪上有桥。桥边山偎多松竹,名松篁隈。梅棂石罅,鸟声泉声相应答,所谓“瑞云十妙也。”延寿寺即坐落于瑞云峰山麓,今大徐新罗岙地。是寺原名龙寿院,始建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距今有1066年,是象山古寺中著名寺院之一。宋代著名高僧法平,字元衡,号平书记,又号怡云野人,工文能诗,受请住象山延寿院,复自象山移仗锡寺。丞相史浩,尚书孙觌、郎中朱希真、著名诗人陆游等都与之有诗文交往。

  象山延寿寺,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寺址已被新罗岙村民用来建造民宅,近年来又重新建造了延寿寺,位于原址之北首,寺院也恢宏。寺内留有一块宋代石碑:《尚书省敕赐延寿寺牒碑》。象山县志也保留了当年另一块《延寿寺碑》的碑文:

  太傅右丞相兼枢密使越国公府申照得本府昨该恩例,申请到庆元府象山县瑞云山延寿功德禅寺。又准尚书礼部符,专充太师益国公香火寺,并符庆元府照会应系科敷等事件已行蠲免,如有住持从例听从东府差请,今乞朝廷给降省札尚书部符,付本寺永远遵守,并札本府及庆元府照应施行,伏候指挥。右札付庆元府象山县瑞云山延寿功德禅寺照会,准此。淳祐八年六月日。(以上第一截)

  行在尚书礼部准淳祐八年六月空日都省札子,太傅右丞相兼枢密使府申,照得本府昨该恩例申请到庆元府象山县延寿功德禅寺,又准尚书礼部符专充太师益国公香火寺,并符庆元府照会应干科敷等事并于蠲免,所有住持事从例听本府差请。今乞朝廷给降省札付本寺永远遵守,并札本府及庆元府照应施行,伏候指挥。右札付礼部照会准须至指挥。右告示庆元府象山县瑞云山延寿功德禅寺收报照会。淳祐八年七月。(以上第二截)

  庆元府当府丞太傅右丞相兼枢密使府干办府使臣懋等公状,申发到尚书省札子礼部符,淳祐八年六月空日,太傅右丞相兼枢密使府申昨(照)得本府昨该恩例申请到本府象山县瑞云山延寿功德禅寺,又准尚书礼部符,专充太师益国公香火寺, 并符庆元府照会应干科敷事件已与蠲免,如有住持等事从例听本府差请。今乞朝廷给降省札付本寺永远遵守,并札本府及庆元府照应施行,伏候指挥。右札付庆元府照应。准此干办府申乞送案给据照证。奉台判送给须至行遣,右给据付太傅右丞相兼枢使府象山县瑞云山延寿功德禅寺,仰收执为照。淳祐八年八月日给使。(以上第三截)

  此碑即《尚书省劄付延寿禅寺碑》,收藏于象山文管会内。根据此碑文,前人对“越国公”“盖国公”进行了考证:“《宋史·宗室世系表》有荣王祖伯旿赠太师益国公,为越国公师意之父,又有越国公克畅、越国公希言,皆非此碑越国、益国公也。《本纪·宰辅表》并云:淳祐八年夏四月辛丑,郑清之为太傅右丞相兼枢密使,封越国公。至十一年夏四月巳酉,郑清之依前太傅左丞相封魏国公,十一月进封齐国公。薨。此碑申尚书都省在淳祐八年,故称越国公。其父若冲,累赠太师鲁国公,其未赠鲁国公之前,当先赠益国,故称太师益国公。”根据此文考证,我们方知此碑是郑清之拜太傅右丞相兼枢密使,封越国公后,越国府的申文、以及尚书礼部符和庆元府的给据。象山瑞云峰延寿寺赐给郑清之作功德寺,专充其父、赠太师益国公郑若冲的香火寺。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庆元之鄞人,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少能文,从名师楼昉学,为楼钥所赏识。嘉泰二年(1202)入太学。嘉定十年(1217)登进士第,调峡州(今湖北宜昌)教授。十五年,迁国子学录。后参与丞相史弥远定策,废太子竑,拥立理宗昀,后授魏忠宪府王宫教授,迁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侍郎、兼崇政殿说书。绍定元年,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升兼修国史实录院修撰、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三年(1230)授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四年,兼同知枢密院。六年(1233),史弥远卒,累官右丞相兼枢密使,主持朝政。端平元年,皇上亲政,励精图治。郑清之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决心辅助理宗,变革史弥远主持朝政以来的种种弊政。他首先任用了一批直言、有作为的人。召还真德秀、魏了翁、崔与之、徐侨、李埴、赵汝谈、尤煜、游似、洪咨夔、王遂、李宗勉、杜范、徐清叟、袁甫、李韶等一批有作为的人物,付以重用,并为理宗采纳。惩治“三凶”(梁大成、李知孝、莫泽)“四木”(薛极、胡榘、聂子述、赵汝述),为岳飞立庙,改变议和风气。端平更化,悉心治国,时称“小元祐”。瑞平二年(1236),上疏乞罢,不可,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嘉熙二年(1238)封申国公。后历封卫国公、越国公。屡辞不已,拜太傅,奉国军节度使,进封齐国公。淳祐七年(1247)获准辞官,得遂心愿,放迹湖山,寓身寺刹,竟夕不归。但帝以边事为忧,召清之再度入朝为相。时上诏赵葵以枢使视师,陈靴以知枢密院事帅湖、广,清之力主之,葵、靴遂往。于是战于泗水、涡口、木库,皆以捷闻。九年,拜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拜太师不拜,依前太傅。十年,进《十龟元吉箴》:一持敬,二典学,三崇俭,四力行,五能定,六明善,七谨微,八察言,九惜时,十务实。帝大喜,命史官书之,赐诏奖谕。十一年,十疏乞罢政,皆不许。拜太师,力辞。奏不已,拜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进封齐国公致仕。卒。谥忠定,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著有《安晚集》六十卷,《宋史本传》行于世。

  郑清之是南宋时期一个正直、宽容、主战,用人出于公心,有作为的大臣,为皇帝所倚重,二度为相。按照宋制,有赐臣下香火寺例。皇祐三年(1061),文彦博乞伊阙坟侧置僧院,额曰“教忠积庆神院”。元祐六年(1091),苏文定官尚书右丞,赠其父洵司徒,赠眉山老翁泉坟寺为“旌善广福”,许度僧以荐香火。崇宁元年(1102),文忠葬汝州郏城峨嵋山,坟侧精舍亦赐名旌贤广惠寺。即所谓功德恩例也。宝庆《四明志》记载,丞相史弥远功德寺有五:曰悟空、曰辩利、曰妙智、曰宝华、曰教忠报国。而嘉泰四年(1204),参知政事张孝伯请宝积寺为功德寺。赐“移忠资福”额。嘉定二年(1209)参知政事楼钥请彰圣寺为功德院,赐“报忠福善”额,皆与此碑同例。

  郑清之父亲郑若冲,一生“服膺儒业,充养德性”,但始终不汲汲于功名,所以既不举试,也不入仕,他全然没有读书为做官的杂念。他的可贵之处在凭自己一生积善、勤学成就了“槐里诗书门第,杏坛礼乐名家”的美名。郑氏与当时的“丰、楼、史”三家誉称为“明州四大家”。郑若冲一生嗜好读书、乐于助人。热心公益,惟善是举,乡人尊为长者。他去世时,前来拜祭的人络绎不绝,送殡的人有几百,送殡队伍竟然长达几里。若冲之言行对清之影响极大。他是清之一辈子的老师。有一次宋理宗问郑清之:“朕听师相的同乡说,师相的父亲自设私塾,训育弟子,德馨乡里,是这样的吗?”“先父不过好读书罢了,臣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很深,也好读书,成年后随父亲训育弟子,只想与父亲一样,度过一生罢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师相来太学就学的呢?朕很想知道。”清之说:“既然皇上想知道,臣岂敢隐瞒。说起来是与家父一个奇特的梦有关。家父尚未生臣时,曾营造寿域,当晚梦见寿域边有一座牌坊,上面用金字书有‘常允达庵’四字,家父十分惊奇,就作《纪梦诗》一首记录梦境。臣稍懂事时,家父告诉臣说‘常允达庵’应是皇帝御笔所赐,臣一直未能领会家父的言外之意。至家父七十大寿,他自觉精力不济,又将臣叫去,专门说了这件事。臣虽愚钝,但还是悟到了,这才告别父母和妻儿赶到临安来读书。”理宗听了很惊奇,很感动。就请郑清之将郑若冲的诗呈上,理宗读了,感慨万千,当即书“常允达庵”四字赠予清之。并命人以金匾装饰,并封郑冲之为太师、鲁国公,又将御制金匾请资深大臣真德秀与魏了翁专程送到庆元。清明时节郑清之把它挂在父亲郑若冲墓道上,以遂父亲心愿。郑清之晚年颇嗜好佛教,又孝顺父母,所以为父申请香火寺当在情理之中。

  延寿寺除延寿院碑(《尚书省劄付延寿禅寺碑》)外,现在寺内尚有《尚书省敕赐延寿寺牒碑》一块。清乾隆年间,象山一代名士倪象占《蓬山清话》云:“延寿即龙寿院,王象之所云碑纪,已不可得。今寺亦不支,惟大殿诸磉大如三石瓮者,尚存数枚,及宋时度敕,尚刻诸壁。予于宝庆志(疑‘寺’字)。”可见,此牒碑与《尚书省劄付延寿禅寺碑》同时立于大殿之壁。道光《象山县志》记载:“寺有宋代石碑,亭二,道光元年僧永明修。”民国《象山县志·金石考》对二宋碑亦有记述,云 “札”,碑字完好;牒,碑字残阙。至此相传:“碑亭上覆石,为飓风所坏,惜哉!”“残阙”的石碑命运多桀,解放后,被乡人移作柴油机底座,文革后被人发现是原延寿寺碑,又移回新建的延寿寺,置于大殿的台阶右侧。笔者曾于2010年去新建寺院,观看此碑,碑虽有破损,但基本完好,但碑面风化严重,修民国《象山县志》时辨得七十字,因缺字无法连贯。根据县志所载;文分三列:

  “第一截:尚書省,三大字,第一行;鷥举,二大字,末行;卫国夫人谢,五小字,第一行;象山延寿禅寺,六小字,第五行;恩例以象山延寿报国禅寺,十一小字,第六行;道行僧住持□不,六小字,第七行。

  第二截:象,一大字,第一行;山延寿报国,五大字,第二行;禅寺为额,四大字,第三行;华,一大字,第四行。

  第三截:参知政事董,五大字,第一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九大字,第三行;左丞相,三大字,第六行;宝佑二年闰六月日牒,九大字,末行。”

  民国《象山县志》“全石考”对牒碑亦进行了考证,认为“参知政事董”,“以《宋史》考之,有董槐者,殆其人欤!”又认为碑又有“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及“左丞相”十二字未泐,经考证“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为徐清叟;“左丞相”即谢方叔。

  今有宁波文史爱好者朱永宁先生,专程到象山延寿寺辨别《尚书省敕牒碑》,并撰文《〈尚书省敕牒碑〉新辩》,他介绍了尚书省牒的行书格式:

  敕牒,是王言的一种,《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七曰敕牒。”所以,它也是一种诏书。尚书省敕牒,就是通过尚书省下发的诏书,它有固定的格式,是一种标准的填空式文书。行文格式先是写某某事由,然后是“牒,奉敕”,填写所敕的内容,再是“牒至准敕。故牒”、日期“年月日牒”,最后是签发的官员列衔、押。

  他认为象山延寿寺《尚书省敕赐延寿寺牒碑》是根据敕牒的实物勾描上石的。保留了原敕牒的所有格式字体。认识这块碑石具有多重意义:

  1.这是一块宋碑。宋碑到目前保留下来,已不多见,特别对象山来说,更是不可多得。而宋代敕牒碑更是少见。对延寿寺来说,更是一块镇寺之宝,应妥为保存,十分珍重。

  2.牒碑原件的石刻本,是根据尚书省原件勾描摹刻。通过牒碑我们能直观地了解到宋代敕牒的内容、行文格式、字体、书写习惯,等等。朱先生介绍,此碑将原牒横卷一分为三,第一列的第一行和末行字径特别大,字大者径各五寸,字小者,径各五分。满行四字,共六字。首行四字中“尚书省”三字行书,接下来的“牒”字与末字“牒奉”为草书;首末二行大字之间,约有十三行小字,正楷,记敕赐事由,字径又特别小,满行约二十五字。第二列有六行,前五行大字,满行五字,“赐象山延寿报国禅寺为额”行书,其前后的“敕宜”和“牒至准敕故牒”则为草书;末行签发日期“宝祐二年闰六月日牒”,因为字数较多,所以字小,而且字体接近正书,只有最后一个牒字略大、草书;月日二字之间的留空处钤“尚书省印”一方。第三列只有三行,三位签发官员列衔和画押。朱永宁先生仔细地观看了牒碑第三列文字,他认为,“因为官衔的字数有多有少,而且都要书为一行,所以字体相差就更为悬殊,前二行官职名,正书,字体压扁,末一姓氏,行书,字径大;第二行官衔字数特别多,有十个,所以不但字扁,而且上下字之间已毫无间隙;第三行“左丞相”行书,只有三个字,字体又特别大;按照宋制,签发的官员必须在列衔之下画押,现碑面虽残,但第一行董字下面的押仍清晰可见。根据牒碑行高,可知敕牒的高度0.54米左右,推测原件长度2.20-2.40米之间。整座碑高2.15米,宽1.07米,厚0.11米,梅园石质,碑座、碑头尽失。

  3.对研究南宋寺院赐名敕牒颁发的程序,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民国《象山县志·金石考》载:“《两浙金石志》收天台县隆兴元年(1163)尚书省牒钗贺允中状云:‘昨蒙恩除授参知政事,依条例合得守坟寺额。依前后臣寮之家,功德院从来未曾陈乞。今踏逐到台州天台县兴化院,欲乞拨充本家坟寺’云云。盖自隆兴后,执政多依例陈乞矣。”其申请程序为:“其例初由申状乞降省札部符,继由尚书符下本府照会,终由当府给据照证。”所以民国《象山县志》认为:“此碑载之甚悉,可考宋一代故事,不容略也。”从上述阐述中,我们知道,延寿寺在淳祐八年(1248),郑清之拜太傅右丞相兼枢密使、封越国公后,朝廷赐予他作功德寺,专奉其父亲郑若冲的香火。三年后,淳祐十一年(1248年),郑清之卒,宋理宗辍朝三日,特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等到宝祐二年(1254年),再赐延寿寺“延寿报国禅寺”额,这样看来,赐额时间已是郑清之卒后第三年。所以申请人应该就是第一行的小字“卫国夫人谢”。考郑清之一生,有妻室十三、生子十八,死后葬于鄞县横溪东山,其后裔分居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原配夫人谢氏,封卫国夫人,仍居于鄞县姜山郑家庄,所以牒碑中所写“谢”提出申请赐额,是理所当然。

  4.碑文考证还可以进一步纠正历史上对碑文认知错误。如朱永宁先生对牒碑重新辨别后认为原存碑文文字应是:

  “尚书省牒。……牒,奉勑,宜賜象山延寿报国禅寺为额,牒至,准勑,故牒。宝佑二年闰陆月日牒。参知政事董,知枢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徐,左丞相。”

  非常清楚,这是宝祐二年(1254年)六月,由左丞相、参知政事等三人共同签发、赐延寿报国禅寺额的一道敕牒。

  原来的七十字为五十三字。其中有许多错讹得到纠正,如“华”字实“至准”之误。《蓬岛樵歌注》云“延寿寺有宋碑,皆草书敕之,下有御押。”其实是非“御押”,而是签发的官员画押。民国《象山县志》“按”语今未见宋敕碑,当是认符作敕而误。显然此“按”也是不妥的,属于想当然的推想。其实这恰恰是一块宋敕碑,为敕碑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