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报告

(2018-05-02 22:11:34)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缘由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为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寻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进行了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设计

观察对象为五年级语文《走遍天下书为侣》,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六年级《只有一个地球》。这三次观察的过程都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1.制订观察方案,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我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

2.准备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主题。

现场阶段。

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

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三、观察引发的困惑

我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 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也由此产生了困惑。

1.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几十个问题,平均每分钟达1个问题之多。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也让上课老师大吃一惊。教案上只写有15个问题,为什么会化解成这么多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一。

2.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6个,占 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问题25个,占39.6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3.2%。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由此我们进行假设:去掉低效与无效问题,如果一堂课提的是36个问题,是否恰当?这是第二个困惑。

3.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并不多,共有5个,但在交流时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平均每个核心问题要化解成8个左右。其中第二个五分钟时段原本只有一个问题,可执行教学过程中却分成了13个问题。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细小的问题来支撑一个核心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三。

推断论证:在老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引导多元理解的过程中,无形中添加了很多个问题。这样一来,首先提问的数量就多了。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在增加,这样的课堂不就是在向满堂问发展了吗?那么,那些预设的问题是否本身也就存在问题呢?——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是值得商榷。

我的困惑:课堂提问,横也是问,竖也是问。课堂提问到底该怎么问?

四、观察问题解疑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被观察教师口才一流,思维敏捷,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整堂课课堂节奏过快,平均每分钟要提1个问题,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思考,思维停留于浅表层次,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这样不良循环,得不偿失。

2.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

有效的提问可以串联起一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提问过于频繁,无疑会造成无效提问数量增加并影响学习效果。其实,过多的课堂提问往往会挤占其他诸如思考、朗读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3.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

这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因素:一、客观上,是由教师语言表达、知识水平、性格习惯等原因造成的。教学提问的模棱两可势必影响到提问的实效性。二、主观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存在偏差,致使提问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当,使得看似有效的提问成了表面的繁荣;有时过于分散了问题,使问题琐碎化,没有提炼出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核心问题。

4.教师过多依赖提问展开教学过程

每一个环节,教师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串联起来,这样导致有些问题完全可以不问或根本不是问题却要画蛇添足提出来,如答案在书上的问题,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以及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等。同样,进行交流时,教师还是以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需要点拨评价的语言却以提问来替代。

5.无法调控生成,教师点拔功力欠火候

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时由于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此时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这一教学环节很难收到相应效果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无法自拔。这时教师采取的方法就是不断增加提问的数量以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可教师由于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致使有效问题也不有效了。

6.学生不会提问,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整堂课上,教师提了这么多问题,却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师充分霸占了提问的主动权,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可见,学生表现拘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更没有展开深入复杂的思维,因此班内也没有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没有帮助教师分解问题,最终所有问题汇集到教师一人身上。

五、观察建议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一理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理念与实践脱节,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教师,要牢牢记住:课堂上,别忘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2.改变方法,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虽然课堂提问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霸课堂,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课堂时间如以声音为标志一般分为两种:一为有声时间;二为无声时间。有声时间分为师生交流时间,学生朗读时间等;无声时间分为学生思考时间、练习时间等。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辅以多种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诸如小组讨论、朗读圈注、写话训练、静思默想等。

3.研究规律,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自己,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把握提问机会,在课堂实战中逐步积累经验,丰厚教学功力,学会提问,力求做到三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2)提问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几个学生;(3)教师提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作出调整。

4.把握教材,提高课堂问答的实效性

教师理解教材的程度对提问的有效性起着深刻的影响,提问要关注课文的关键处,要留心课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确保提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读书笔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