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教学案例
(2018-12-05 16:18:22)
标签:
教育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能对问题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
三、情感与态度:通过本节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3.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并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有关“相遇”的数学问题。
板书:相遇问题
二、解决问题
1.两地距离。
(1)教师口述书上文字,并出示教材上的线段图。
师:汽车在行驶中,也经常发生两车相遇的问题。如: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北京和郑州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请看线段图。
(2)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认真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出得到的数学信息。
(3)同桌合作。
两辆汽车是怎样做的呢?结果怎样?请同桌俩人一组,用橡皮做汽车演示一下两辆汽车是怎样运动的,边演示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4)请在实物上边演示,边汇报。
生:开始的时候是同时走的,方向是面对面的,也就是相对的,可以说相向而行。结果是相遇了。
(5)教师小结:
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然后相遇。
师边说边板书(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6)“经过4小时相遇”是什么意思?
生:客车行了4小时,货车也行了4小时,两车在同地点相遇。
(7)展示客车和货车“经过4小时相遇”的过程。
(8)提出“北京和郑州大约相距多少千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
(9)全班交流。教师可参与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算式和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做法,每种做法,又都有可能用分步与综合算式两种形式来解答。学生说出算式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讲明解题思路。
(10)归纳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说一说哪个算式比较简单,进而总结出数量关系式。
教师适时介绍:在相遇问题中,两辆车每小时一共行驶的路程数学上有个名字叫“速度和”。经过4小时相遇,4小时叫做 “相遇时间”。
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2、相遇时间。
(1)出示文字和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数学信息和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同学通过客车、货车的速度及所用的时间,算出了两地间的距离。我们再来解决一个“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出示问题及线段图。
师:请大家认真读题,并观察示意图,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交流得到的数学信息。
请学生大胆尝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2)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果。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列表法,教师可为参与者介绍。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算术法:
先算出两辆汽车1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用总路程除以速度和,求出经过时间。可分步,可综合。
列表法:
演示,全班共同完成表格。
时间 |
卡车所行路程 |
小轿车所行路程 |
合计 |
1时 |
42千米 |
63千米 |
105千米 |
2时 |
84千米 |
126千米 |
210千米 |
3时 |
126千米 |
189千米 |
315千米 |
(3)归纳求相遇时间的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再鼓励学生总结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师生共同总结出“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的关系式。
三、巩固深化
(1)口答:
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不计算。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自选——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教科书第55页2和3题。
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四、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课题的书写(相遇问题)。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例1、(92+80)×4
=688(千米)
答:北京和郑州大约相距688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