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我的父亲叶大密
标签:
叶大密 |
分类: 人文撷笔 |
叶家拳介绍
编者按:为了理清内家拳发展脉络,求解拳理拳义上的一些困惑,1972年,年轻的肖力行老师在丁然清老师的引荐下,结识了太极拳研究泰斗人物叶大密老师(老老师)。老老师对肖师的武术修为赞赏不已,尽其所能加以指导,给肖师后期武术的造诣影响深远。近闻出版社要出叶家拳的书,肖师说,老老师是真君子,真武师,要我凌氏拳艺媒体做一个相关系列报道,让读者对老老师和叶家太极拳有所了解。这些系列文章凌氏拳艺微信公众号已经发布,因其中一些文章曾在博客上发布过,故从中挑选未在本博客发布的文章予以转载。
人不知我
叶绍东
意气不断
肖力行老师出身医武世家,自幼跟随心意一代名家卢嵩高,其父凌汉兴宗师学拳,得武术界多位名师倾囊相授,我父亲晚年得这样一位拳艺上的忘年知己,大慰平生。
持剑以敬
我十二岁开始代表武当太极拳社在上海体育馆登台演示太极拳,同台表演的还有上海著名武术家王子平、褚桂亭等。得益于自小在父亲指点下的刻苦训练,我和这些大家们同台丝毫不怯场,每场都很成功,轰动一时。为扩大武当剑的影响,父亲原本还准备让我演示武当对剑,有较长一段时间每天都让蒋锡荣师兄陪着我进行二人对练,父亲在一旁指点我。后来终因找不到与我差不多岁数的对手,上台一事只得作罢。
1969年我去安徽下乡插队,父亲把他的贴身之物,一个深蓝色的帆布包交到我手上,说:“拿去用吧,带上它……”我接过包的刹那热泪盈眶,这包已洗得有些褪色,于父亲却有着特殊意义。多年来曾伴随着他走南闯北以武会友,装载过他向李景林、杨澄甫、孙禄堂、孙存周等多位武学大师学习交流的珍贵资料,见证了他在拳艺上的追求与信念。父亲留给我的不只是一只包,而是他思想和精神的寄托,是对拳艺传承的嘱咐和对未来的期盼。离家那日,父亲在日记里记载了目送我的心境。见字如面,父爱如山,此生难忘!
绍东是解放一年在浙江绍兴县出生的,今年十九岁。随我锻炼太极拳和刀剑多年。身体虽长瘦,但是很康健。本性诚实,爱劳动,在家中都是如此的。今是1969年1月21日星期二下午1时30分。从上海兴业路205弄19号笑嘻嘻的告诉我和他母亲,说他动身向安徽凤台县夹沟公社前进了。但是我和金琳大有生离之感。
我插队落户的前两、三年,每当秋收后的农闲时光,经常有机会回家。父亲总是抓紧时间一则帮我看拳指点,二则让我抄写他在拳上的研究心得。那段时期,曹树伟师兄一直都跟在父亲身边,曹师兄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没有工作,索性就跟在父亲身边打拳,整理父亲的太极拳理论。那段时间,基本都是由父亲口述,曹师兄笔录,写出来后给父亲修改,修改完成最后交由我誊抄。
肖力行老师回去后,还命晓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巧遇叶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叶绍东老师》发表在“凌汉兴心意六合拳”网站上,此文被中国武术在线等多方转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不少叶门中人打电话联系我。之后,温州叶式太极拳研究会的有关人员也因这篇文章联系到了我,请我回父亲的老家温州文成教拳,推广太极拳文化。这几年,在文成地方政府、温州武术协会、温州叶式太极研究会、文成县叶式太极拳研究会等的大力支持下,我在家乡进行大规模的教拳,仅在文成当地就培养了近300名的叶氏太极拳师资队伍。2016年,叶大密铜像在文成县落成。2018年,文成县公阳乡叶大密故居和文化展示馆开放。叶氏太极拳得以在父亲的家乡文成扎根,在温州和上海蓬勃发展,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
父亲创设武当太极拳社,将其毕生的智慧奉献给了太极拳、武当剑的传承,我继承父亲的衣钵,自知才学疏浅,更当尽心竭力,圆我父亲的遗愿。
附录
太极名家叶大密传
选自《柔克斋太极传心录》
叶大密老师(1888-1973),名百龄,号柔克斋主,浙江文成县人。早年曾习温州小八卦,1917年在北伐军第二十五军第二师第八团任职时,从田兆麟老师(1871-1959)习练杨氏中架太极拳。次年孙存周先生(1893-1963)去该团教内功拳,和孙结为金兰交。经常切磋拳艺,并得到孙父孙禄堂老先生的口授身传,因而功夫大进。
1927年11月,李景林来上海后,叶老师约陈微明和助教陈志进同去祁齐路(现岳阳路)李家,学习武当对剑。后来“武当”和“致柔”两拳社都增加了教授武当对剑的课程。
叶老师的武当对剑成就较大,他自己也认为他的太极拳成就完全是从剑里悟出来的。1928年秋,上海《申报》和《新闻报》为了募集夜校助学金,特邀叶老师和他的学生濮冰如在兰心大戏院(现上海艺术剧院)义演了一场“武当对舞剑”。服装是叶老师设计,由上鸿祥服装公司赶制出来的。表演时有“古琴社”的古琴和孙裕德“国乐团”的琴萧伴奏,曲子名叫《落叶舞秋风》,当晚的兰心大戏院真是座无虚席,盛况空前,演出极为成功。次日的《士林西报》也以很大的篇幅报道了演出盛况,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928年,杨少侯(1862-1930)、杨澄甫(1883-1936)先后来到南京,叶老师又从少侯、澄甫兄弟俩学习拳架、剑、刀和杆子。后来他改编了太极拳架,把杨氏大、中、小拳架的主要特点和八卦掌里的斜开掌转身法以及武当对剑中的转臂捷用法等内容都吸收了进出,形成了沉着松净、轻灵活泼、舒展大方的独特风格,人们称之为“叶家拳”。
在叶老师向杨氏兄弟学习时,武汇川(1890-1936)和褚桂亭(1890-1977)等人也随杨澄甫老师在南京。由于中央国术馆安排不下,杨澄甫老师就托叶老师带武汇川、褚桂亭和武的学生张玉来上海谋生。三人都住在叶家,武、褚两人先在“武当太极拳社”授课,后由叶老师分别介绍到几家公馆教拳。半年后,武汇川在霞飞路(现淮海中路)和合坊成立了“汇川太极拳社”,后迁蒲石路贝谛鏖路(现长乐路成都南路)。褚桂亭除了在叶老师介绍的几家公馆教拳外,也曾在“汇川太极拳社”授课,后被南京某军政机关聘去为国术教官。
1929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国术游艺会”,叶老师和陈微明、田兆麟、孙存周、武汇川、褚桂亭等人,同为由37人组成的监察委员之一,嗣后,屡为“中央国术馆”聘为国考评判。
叶老师还是田汉、阳翰笙等文艺界前辈的老战友。1933年成立的进步的“艺华影业公司”就是由叶老师积极参与促成的。1933年11月12日星期天上午,国\民\党\特\务捣毁并焚烧了“艺华影业公司”在康脑脱路(现康定路)金司徒庙附近新建的摄影棚,田汉、阳翰笙、廖沐沙等同志只好暂时撤离,留下了党外人士卜万苍、岳枫、胡涂等人继续拍摄《逃亡》、《生之哀歌》、《黄金时代》等几部尚未完成的影片。由叶大密老师出面,租赁了一间房子,供岳枫、胡涂等人和田汉、阳翰笙等同志会晤。这条“暗线”一直保持到这几部电影全部拍成。
叶老师还精心研究印度婆罗门导引疗法。1962年9月,被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聘为馆员,为导引推拿治疗内科疾病,开拓了一条新的广阔的道路。
叶老师还擅长气功,60年代初曾由陈涛同志请去湖南路“气功疗养所”指导气功和太极拳。
叶老师的学生解放后在上海武术界比较熟悉的有濮冰如、金仁霖、蒋锡荣、曹树伟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