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吾(滇紫菀兴隆无)——菊科
标签:
北大学习网教育菊科植物种子植物 |
分类: 被子植物门 |
橐吾,拉丁文名:LigulariahodgsoniiHook;别名:滇紫菀;科属:菊科、囊吾属。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株高30-80厘米,茎基部为枯叶残存的纤维年包围,叶互生,基生叶有基部抱茎的长柄,叶片肾形,顶端圆形,边缘有浅锯齿,两面无毛,有掌状脉,茎生叶通常两枚,花序复伞状,头状花序5-15个,总苞钟状,花黄色,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 橐吾
- LigulariahodgsoniiHook
- 滇紫菀
- 菊科
目录
属于菊科Compositae橐吾属Ligularia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根状茎短,肥厚,外皮棕褐色,密被绳索状须根,颈部有残叶纤维。茎单一,直立,粗壮,具条棱,下部被蛛丝状毛及锈褐色皱卷毛,上部密披黄褐色皱卷毛。基生叶具长柄,长50-60厘米,无翼,具褐色柔毛,叶片肾状心形或戟状心形,长7-12厘米,宽10-25厘米,基部深心形,边缘具齿,两侧裂片圆形或稍狭长圆形;茎下部叶似基生叶,但叶柄短,具宽翼抱茎。头状花序多数,花后下垂,常密生于上部成总状,稀为疏总状;苞片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在头状花序下对拆呈舟状;总苞管状钟形,长1-1.5厘米,径0.5-1厘米,总苞片7-10,覆瓦状排列,长圆形,先端锐尖,边缘狭膜质或膜质,背面密被锈褐色毛;边花5-9,舌状。雌性,黄色,舌片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25毫米,宽2.5-5.5毫米,具7-10脉,常有退化雄蕊;中央花多数,花冠管状,长10-15毫米,先端5裂,披针形,反卷,雄蕊常超出花冠,花丝上部附属物宽,花柱分枝长,向下弯曲。瘦果圆柱形,长6-8毫米,稍扁,黑紫色,无毛,有光泽,具4条纵肋;冠毛糙毛状,多数,不等长,长6-9毫米,紫褐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习性: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喜半阴、稍湿润的环境。耐寒、在腐殖质的土壤及砂质壤土中生长良好,一般的土壤也能生长。
繁殖方式:以播种繁殖为主,于4月条播,约18-20天出苗。可作为地被植物应用于园林。
非橐吾图片,而是一种唇形科植物来源:菊科(COOPOSitSS)植物鹿蹄望吾LigglggighodgSOniiHook.的全草或根茎及根。性状:全草:卷缩成团或破碎。根茎块状或类圆形,直径5~15m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密生灰黄棕色细根;茎圆柱形,直径5mm,表面棕黄色,具纵沟纹,近基部暗紫色,被棕褐色纤维状的叶两基部包围,基生叶具长柄,基部扩展成鞘而抱茎,叶片肾形,边缘有浅锯齿,顶端圆形,宽4~10cm,长4~6cm,两面无毛,叶脉掌状。气微,味微苦辛。根茎及根:块茎类圆球形,直径1~3cm,表面密生灰棕色细根。根茎顶端有较硬的凹下茎基及纤维状叶两残基,较大的根茎部分被切开而露出棕黄色切面;根长10~15cm,直径1~1.5mm,表面具纵皱纹,密生根毛。体轻,质脆,断面色浅,中央有小木心,皮部与木部间有空隙。气微香而特异,味微苦辛。鉴别:根:表皮细胞类方形或略作径向伸长,皮层宽,近外侧有一圈不规则形的薄壁细胞,近内侧有油细胞4~5排成环。内皮层凯氏点明显,初生木质部4~5束。根茎:表皮细胞类圆或类方形,皮层较窄约占1/4,油室散在。根迹维管束较多,内皮层可见。中往内有维管束约20个,断续成环。导管径向排列,木纤维束常与导管伴生。髓大。石细胞散在。
橐吾属(Ligularia)植物在中国约有30种以上,其中有一些种的根及根茎作为药材山紫菀,有些地区也已使用多年,但多自产自销。今将该属较重要的种类简述如下:
1.总序橐吾(川紫菀的一种)LigulariasibiricaCass.var.racemosaKitam.,分布于四川涪陵、达县、万县、乐山、温江、雅安、绵阳等地,又称细须毛紫菀。药材整体呈圆形团块状,根茎呈类椭圆形或圆形,膨大,直径约3cm,上端有残存的茎基及叶基的干枯维管束,根茎四周密生细根,直径约1mm,长3~7cm,微弯曲,棕褐色或棕色,质脆易折断,嗅之有特殊的枯草气味。涪陵一带加工为光紫菀,江油产者常带多数细根。此外,四川产山紫菀的原植物尚有以下数种,药用根及根茎,或除去须根只用根茎。鄂贵橐吾L.wilsoniana(Hemsl.)Greenm.、宽戟橐吾L.latihastata(W.W.Sm.)Hand.-Mazz.、鹿蹄橐吾L.hodgsoniiHook.的根部,商品上习称"毛紫菀",前二种为川东主流品种,后一处为川西的主流品种,即带根茎的根,以须根为主;另有狭苞橐吾L.intermediaNakai的块状根茎,商品上习称"光紫菀",川东产,即为除去须根的根茎,呈葫芦形或少有呈长圆形的,此种使用范围不广,为历史习用品。西伯利亚橐吾(又称箭叶橐吾、橐吾)L.sibiricaCass.在四川一些地区也作"山紫菀"收购,此外,在新疆、江西、湖南等地也作山紫菀使用,河北也称为"山紫菀"。
2.云南地区所用山紫菀,称滇紫菀,原植物为四川橐吾(牛尾参)L.hodgsoniiHook.var.sutchuensis(Franch.)Henry,也是四川常用中草药,又名马蹄当归或马兰花。
3.其它如大叶橐吾L.macrophylla(Ledeb.)DC.(新疆)、齿叶橐吾L.dentata(A.Gray)Hara(陕西)、狭头橐吾L.stenocephala(Maxim.)Matsum.etKoidz.(湖南)、裂叶橐吾L.przewalskii(Maxim.)Diels(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网脉橐吾L.dictyoneura(Franch.)Hand.-Mazz.(云南丽江)的根在不同省区也有做山紫菀用的。
蒙药名:汗达盖一赫勒(《蒙药正典》)别名:肾叶橐吾、山紫菀、日少;学名:Ligulariafischeri(Ledeb.)Turcz.(菊科)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120厘米。根茎短,簇生多数不定根,棕褐色。茎直立,被蛛丝状毛,基部为褐色枯叶纤维所包裹。基生叶心形或肾形,长5—20厘米,宽5—30厘米,先端圆形,基部心形,边缘有牙齿,叶柄长l0一45厘米;茎生叶较小,叶柄基部鞘状抱茎。头状花序多数,排成总状;苞片卵形或披针形;总苞筒状钟形,长l0一12毫米;总苞片8—9,内外2层,条状披针形,边缘膜质,背面密被褐色皱缩短柔毛;边缘舌状花鲜黄色,舌片矩圆形,长15—20毫米;中央管状花多数。瘦果矩圆形,长约7毫米;冠毛褐色,长6—8毫米。花果期7—9月。
生境:生于林缘、河边草甸。分布:兴安北部、岭西、兴安南部,科尔沁、赤峰丘陵、阴山,我国东北;朝鲜、日本、蒙古、苏联。
产地产量:产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大青山。产量较少。
入药部分:根及根茎入中药。全草入蒙药。
药材鉴别:性状根茎横生呈块状,上部有茎基及叶柄干枯后的维管束,下部密生多数细长的根。全体长3—10厘米,直径约0.1厘米,呈马尾状或扭曲线团块状。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浅黄色木心。香气特异,味淡,微辛。
化学成分:;根及根茎中含挥发油,油中含有橐吾酮、艾里橐吾醇(Eremoligerol)、橐吾醚(Liguloxide)、橐醚醇(Iaguloxidol)。从根中分出呋喃橐吾酮(l0α一H—furanoligularenone)及一种呋哺倍半萜醇类(1β—l0β—Epoxyfuranoeremorphilan—6β一ol)I及其衍生物Ⅱ。还含异戊烯酸。从地上部分尚分出橐吾酮及橐吾醚,橐吾醚醇乙酸酯。
性味功能:中药味苦、辛,性温。宣肺利气,化痰止咳,活血止痛。蒙药味甘、苦,性凉,稀、柔、轻、糙、动。催吐、解毒、愈伤,燥“希日乌素”;
主治:中药治风寒感冒,咳嗽痰多,肺痈咳吐脓血,慢性咳喘,跌打损伤,腰腿痛。蒙药治寒性“协日”病,“协日”性头痛,食积不消,胃痞,铁锈“巴达干”,中毒症,肠痧,虫痧,肺脓肿。
用量用法:中药3—10克,水煎服,或研末冲服。蒙药多入丸散剂。
知识成就未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