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花蒿(青蒿)——菊科

(2018-03-03 09:12:09)
标签:

北大学习网

教育

菊科

植物

种子植物

分类: 被子植物门
黄花蒿(学名:Artemisia annua Linn. ),是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根单生,茎高100-200cm,多分枝,叶纸质,头状花序球形,多数,总苞片3-4层,花深黄色,两性花10-30朵,瘦果小,椭圆状卵形,略扁。花果期8-11月。
分布于中国全境,以及欧洲、亚洲的温带、寒带和亚热带地区,生境适应性强。
黄花蒿入药,作清热、解暑、截疟、凉血用,还作外用药,亦可用作香料、牲畜饲料。黄花蒿含挥发油,并含青蒿素 、黄酮类化合物等。青蒿素,为抗疟的主要有效成分。
中文学名
黄花蒿
拉丁学名
Artemisia annua Linn.
别    
草蒿、青蒿、臭蒿、犱蒿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菊科
亚    
管状花亚科
春黄菊族
蒿属
亚    
蒿亚属
黄花蒿
分布区域
欧洲、亚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
定名人及年代
Linn.,1753年

植物学史


青蒿入药,最早见之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左右)出土的 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名草蒿,将青蒿列为别名,列为下品。宋《大观本草》和《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均有记载。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青蒿一类,自有两种,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蒿,亦恐有别也”。《本草纲目》载黄花蒿,谓:“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蛋黄,气辛臭”。张衍箴认为,在宋代以前,青蒿与黄花蒿是同做草蒿(青蒿)入药的。
胡世林通过比较两者主要分类学特征,认为《本草纲目》所述青蒿即今天的黄花蒿(A.annuaL.),而所述黄花蒿谓今天的青蒿(A.apiacea Hance),并提出造成这种纷乱关系的根源之一在于李时珍不当另立黄花蒿。屠呦呦认为,《头注国译本草纲目》在中药“青蒿”项下,错误注以植物学名A.apiacea Hance,而在黄花蒿项下,却注以植物学名A. annua L.,从而造成这种纷乱关系。并建议A. annua L.的植物学名,也用青蒿。[2]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根单生,垂直,狭纺锤形;茎 单生,高100-200cm,基部直径可达1cm,有纵棱,幼时绿色,后变褐色或红褐色,多分枝;茎、枝、叶两面及总苞片背面无毛或初时背面微有极稀疏短柔毛,后脱落无毛。
叶:纸质,绿色;茎下部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3-7cm,宽2-6cm,绿色,两面具细小脱落性的白色腺点及细小凹点,三(至四)回栉齿状羽状深裂,每侧有裂片5-8(-10)枚,裂片长椭圆状卵形,再次分裂,小裂片边缘具多枚栉齿状三角形或长三角形的深裂齿,裂齿长1-2mm,宽0.5-1mm,中肋明显,在叶面上稍隆起,中轴两侧有狭翅而无小栉齿,稀上部有数枚小栉齿,叶柄长1-2cm,基部有半抱茎的假托叶;中部叶二(至三)回栉齿状的羽状深裂,小裂片栉齿状三角形。稀少为细短狭线形,具短柄;上部叶与苞片叶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深裂,近无柄。
花:头状花序球形,多数,直径1.5-2.5cm,有短梗,下垂或倾斜,基部有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开展、尖塔形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内、外层近等长,外层总苞片长卵形或狭长椭圆形,中肋绿色,边膜质,中层、内层总苞片宽卵形或卵形,花序托凸起,半球形;花深黄色,雌花10-18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3)裂齿,外面有腺点,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钝尖;两性花10-30朵,结实或中央少数花不结实,花冠管状,花药线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具短尖头,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短睫毛。
果:瘦果小,椭圆状卵形,略扁。花果期8-11月。[3] 

产地生境


遍及中国全境;东半部省区分布在海拔1500m以下地区,西北及西南省区分布在2000-3000m地区,西藏分布在3650m地区;生境适应性强,中国东部、南部省区生长在路旁、荒地、山坡、林缘等处;其他省区还生长在草原、森林草原、干河谷、半荒漠及砾质坡地等,也见于盐渍化的土壤上,局部地区可成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
广布于欧洲、亚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欧洲的中部、东部、南部及亚洲北部、中部、东部最多,向南延伸分布到地中海及非洲北部,亚洲南部、西南部各国;另外还从亚洲北部迁入北美洲、并广布于加拿大及美国。模式标本采自苏联西伯利亚地区。[3] 

生长习性


黄花蒿喜温暖、阳光,忌水浸,不耐荫蔽。光照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较大,对土壤质地及pH值要求不严,pH 值5.4-5.7对叶片产量及青蒿素含量无大的影响,但性喜开阔向阳的湿润环境,宜排水良好、微偏酸性的少宿根性草本植物的黄壤、冲积土和紫色土。[4] 

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

黄花蒿采用种子繁殖。种子发芽温度为8℃-25℃,发芽适温为18℃-25℃,种子贮藏以低温瓶装贮藏最好,黄花蒿种子在低温条件下至少可以保存3年。不同类型、播种期、播种基质及种子贮藏方法对种子发芽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种子发芽率有明显差异。种子繁殖以火土加肥泥为播种基质最好,可获得71%的发芽率,但种子繁殖可使青蒿素含量下降。

无性繁殖

黄花蒿可用扦插繁殖。于7-8月份采用顶部枝条作插穗,以火土为基质进行扦插可获得86%-96%的成活率。不同类型、不同部位枝条、不同扦插期及扦插基质对黄花蒿的扦插成活率均有一定的影响。[4]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黄花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虽然一般土地均可栽培,但选 择地势向阳、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栽培,生长更为茂盛,茎叶中黄花蒿素含量会更高。
秋季将生荒地按常规深翻,有条件地区可结合翻地施入基肥,每亩施入1500-2000kg沤肥或厩肥,翻后打碎土块、清除树枝、石块、草根,耙平做畦。畦高约25cm,宽1.2m,畦东西向,种植南北向,以利接受光照。

播种育苗

黄花蒿种子发芽温度为8℃-25℃,当早春气温在10℃-25℃时即可播种,播种时将混有少许细沙的种子均匀撒播或开沟条播,每亩用种量为150-200g,用细土覆盖(以盖住种子为度),播后喷透水保湿,3-6天发芽,刚出土时子叶小,圆形,约12天长出真叶

田间管理

在苗高4-5cm时进行间苗,保持株距5cm,使其均匀生长。播后一个月进行首次松土除草,使其表面干松,地下稍湿润,促使根向下扎,并注意不要浇水、施肥,使地上部生长缓慢。
当长到60-80天时,茎生叶内始长出侧枝时,其根系已发达,需肥量大,可结合松土除草进行追肥2-3次,以人粪尿为主,每亩1000-1500kg,也可施速效氨肥以促进茎叶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施肥时不要将肥粘在植株茎叶上,以免灼伤。
黄花蒿忌水浸,因此,连绵雨季时要注意及时排水,防止烂根。[5] 

采收加工

黄花蒿不同生育时期叶片中青蒿素含量差异显著。采收期对黄花蒿产量及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明显,采收期的确定应以获取最大的青蒿素产量为目的。不同产地其适宜采收期有差异,广西在8月下旬初蕾期采收最好,山东以9月份花蕾期采收最好。采集的时间以晴天中午12 时至下午16时为宜,在这期间采收的植株青蒿素含量最高。
不同的干燥方法对青蒿素的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自然晒干的效果最好。[4] 

病虫防治


黄花蒿病虫害较少,偶有根腐病菌核病蚜虫为害。根腐病多发生于排水不良地段,可预先挖好排水沟,预防积水;发现病株及时拔出烧毁;也可用生石灰或5%福尔马林消毒地面。菌核病的预防一是平时要注意及时排水,发现病株拔除;二是可用1:1:2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500-600倍液灌根。蚜虫多以成、若虫吸食茎叶汁液为主,但严重时亦可造成茎叶发黄枯死。可用50%敌敌畏乳油加水1000-1500倍常量喷雾或50%乐果乳油加水1500倍常量喷雾。[5] 

主要价值


药用

传统中药习称黄花蒿为“青蒿”,入药作清热、解暑、截疟、凉血、利尿、 健胃、止盗汗用。此外,还作外用药。[3]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辛苦,凉,无毒;寒。
功效:清热解疟,驱风止痒。
主治:伤暑,疟疾。潮热,小儿惊风,热泻,恶疮疥癣。
1、治小儿风寒惊热。《纲目》
2、生叶汁,涂恶疮疥癣及毒虫咬伤。《现代实用中药》
3、清热。《南京民间药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捣敷。[6] 
选方:
【仫佬药】埃弄:枝、叶、全草用于疟疾,骨蒸潮热,腹泻。《桂药编》
【阿昌药】尊:治结核潮热疟疾。《德宏药录》
【傣药】牙咩闷(德傣):全株治外伤。《滇省志》
【藏药】堪那:地上部分治感冒发烧,疟疾,炭疽病。《藏本草》[7] 
黄花蒿,是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主要原料。[8]  青蒿素,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但为了防范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法。[9] 

经济

南方民间取枝叶制酒饼或作制酱的香料。牧区作牲畜饲料。[3] 

鉴别方法


性状鉴别:茎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叶片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垂周壁波状弯曲,长径18-41(-80)μm,脉脊上的表皮细胞呈窄长方形。气孔椭圆形,不定式。表面布满非腺毛和腺毛。非腺毛于中脉附近多风,为T字形毛,壁细胞横向延伸或在柄处折成V字形,长240-480(-816)μm,柄由3-8细胞组成,单列,基部柄细胞较大,壁细胞常脱落。腺毛椭圆形,无柄,两个半圆形分泌细胞相对排列,常充满淡黄色挥发油。[6] 

物种区别


古本草书记述的“草蒿”(神农本草经)及“青蒿”(除花色淡青、淡 黄色者外)与“黄花蒿”(本草纲目)无异,中药习称“青蒿”,而植物学通称为“黄花蒿”A. annur Linn.,该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生长,其体态略有变异。入药作清热、解暑、截疟、凉血、利尿、健胃、止盗汗用,此外,还作外用药。南方民间取枝叶制酒饼或作制酱的香料。牧区作牲畜饲料。本种不同于植物学上称的“青蒿”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二者药用功能虽然接近,但后者不含“青蒿素”,亦无抗疟作用。[3] 

知识成就未来 学习改变命运 考试过关就找北大学习网http://beida.100xuexi.com)面授、网授2000多个考试科目、1000万道题库系统(在线考试)、2万余种考试辅导e书。 丰富的考试信息、强大的在线阅读功能和免费下载功能。

蒿属

蒿亚属
艾蒿组
 东北丝裂蒿  米蒿  黄花蒿  青蒿  黄金蒿
 黑蒿  山蒿  银蒿  矮丛蒿  滨艾
 甘青小蒿  苏联肉质叶蒿  亮绿蒿  臭蒿  褐苞蒿
 裂叶蒿  宽叶蒿  东亚栉齿蒿  班玛蒿  绿栉齿叶蒿
 细裂叶莲蒿  尖栉齿叶蒿  白莲蒿  毛莲蒿  阿克塞蒿
 亚洲大花蒿  甘新青蒿  西北蒿  商南蒿  湿地蒿
莳萝蒿组
 中亚苦蒿  银叶蒿  褐头蒿  冷蒿  绢毛蒿
 碱蒿  莳萝蒿  海州蒿  矮滨蒿  矮丛光蒿
 玉山艾  白山蒿  垫型蒿  藏白蒿  钝裂蒿
 伊朗蒿  岩蒿  香叶蒿  大花蒿  大籽蒿
 冻原白蒿  肉质叶蒿  内蒙古旱蒿
白苞蒿组
 侧蒿  峨眉蒿  白苞蒿  奇蒿  垂叶蒿
艾组
 叉枝蒿  尖裂叶蒿  五月艾  白叶蒿  蒙古蒿
 怒江蒿  华西蒿  叶苞蒿  魁蒿  秦岭蒿
 粗茎蒿  灰苞蒿  红足蒿  辽东蒿  北艾
 云南蒿  狭裂白蒿  野艾蒿  南艾蒿  亮蒿
 高岭蒿  歧茎蒿  柳叶蒿  南亚蒿  线叶蒿
 绿苞蒿  锈苞蒿  矮蒿  林艾蒿  阿坝蒿
 绒毛蒿  高山矮蒿  吉隆蒿  小球花蒿  东方蒿
 昌都蒿  川藏蒿  高原蒿  菴闾  蒌蒿
 山艾  西南圆头蒿  台湾狭叶艾  西南大头蒿  阴地蒿
 太白山蒿  球花蒿  波密蒿    滇南艾
 湘赣艾  宽叶山蒿  美叶蒿  黄毛蒿
腺毛蒿组
 二郎山蒿  暗绿蒿  南毛蒿  贡山蒿  吉塘蒿
 多花蒿  滇东蒿  川南蒿  神农架蒿  四川艾
 中南蒿  藏腺毛蒿  察隅蒿  粘毛蒿  川西腺毛蒿
 甘青蒿  藏东蒿  腺毛蒿  密腺毛蒿  亚东蒿
龙蒿亚属
龙蒿组
 白莎蒿  龙蒿  掌裂蒿  荒野蒿  假球蒿
 江孜蒿  蒙古沙地蒿  中亚旱蒿  藏旱蒿  黑沙蒿
 光沙蒿  藏岩蒿  昆仑沙蒿  准噶尔沙蒿  藏龙蒿
 藏沙蒿  黄绿蒿  日喀则蒿  茵陈蒿  千山蒿
 纤杆蒿  亮苞蒿  甘肃蒿  细杆沙蒿  小亮苞蒿
 细叶山艾  高山艾  柔毛蒿  直茎蒿  纤梗蒿
 猪毛蒿  盐蒿  康马蒿  圆头蒿  乌丹蒿
牡蒿组
 巴尔古津蒿  中亚草原蒿  沙蒿  青藏蒿  错那蒿
 华北米蒿  指裂蒿  狭叶牡蒿  南牡蒿  雷琼牡蒿
 牡蒿  滨海牡蒿  东北牡蒿  西南牡蒿  彭错蒿
 昆仑蒿  牛尾蒿
以上物种均分布于中国
参考资料
  • 1.  黄花蒿  .中国植物图像库[引用日期2017-05-02]
  • 2.  吴叶宽,李隆云,钟国跃.青蒿的研究概况:《重庆中草药研究》,2004年(2):58-65
  • 3.  黄花蒿  .中国植物志[引用日期2015-03-09]
  • 4.  韦美丽,崔秀明,陈中坚,孙玉琴,冯光泉,朱艳.黄花蒿栽培研究进展:《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年第19卷第5期:60-64
  • 5.  路洪顺.黄花蒿的开发利用价值与栽培技术:《中国林副特产》,2002年(1):6-7
  •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七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658
  • 7.  黄花蒿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引用日期2014-03-03]
  • 8.  肯尼亚试种高产抗疟黄花蒿新品种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7-05-02]
  • 9.  黄花蒿与青蒿素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2017-05-0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