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叶牵牛(喇叭花子)——旋花科

标签:
北大学习网教育旋花科植物种子植物 |
分类: 被子植物门 |
裂叶牵牛又名喇叭花子,一年生缠绕性草本。茎左旋,长2m以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原产美洲,中国各地常见栽培,也常逸为野生。
- 裂叶牵牛
- Pharbitis nil (L.) Choisy.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目录
裂叶牵牛:旋花科一年生攀援性草本植物[2] ,我国除西北和东北的一些省外,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1] 原产热带美洲和澳大利亚,花美,可栽培供观赏。[3] 叶心形,叶互生;叶柄长2~15cm;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深或浅3裂,偶有5裂,长4~15cm,宽4.5~
14cm,基部心形,中裂片长圆形或卵圆形,渐尖或骤尖,侧裂片较短,三角形,裂口锐或圆,叶面被微硬的柔毛。花腋生,单一或2~3朵着生于花序梗顶端,花序梗长短不一,被毛;苞片2,线形或叶状;萼片5,近等长,狭披针形,外面有毛;花冠漏斗状,长5~10cm,蓝紫色或紫红色,花冠管色淡;雄蕊5,不伸出花冠外,花丝不等长,基部稍阔,有毛;雌蕊1,子房无毛,3室,柱头头状;蒴果近球形,直径0.8~1.3cm,3瓣裂。种子5~6颗,卵状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黄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另有圆叶牵牛:又名毛牵牛、紫牵牛;牵牛花(山西)。形态与牵牛相似,主要区别点是:叶片圆心形或宽卵状心形,长4~18cm,宽3.5cm,通常全缘。花腋生,单一或2~5朵成伞形聚伞花序,萼片卵状披针形。生于平地以至海拔2800m的田边、路旁、宅旁或山谷林内,栽培或野生。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雷公炮炙论》云:“草金铃,牵牛子是也,凡使其药,秋末即有实,冬收之。”陶隐居云:“作藤生,花状如扁豆,黄色,子作小房,实黑色,形如梂子核。”《新修本草》云:“此花似旋葍,花作碧色,又不黄,不似扁豆。”《本草图经》云:“牵牛子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二月种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绕篱墙,高者或
三三丈,其叶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红带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结实,外有白皮裹作毬,每毬内有子四五枚,如荞麦大,有三棱,有黑白二种,九月后收之。”《纲目》载,“牵牛有黑白二种,黑者处处,野生尤多。其蔓有白毛,断之有白汁。叶有三尖,如枫叶。花不作瓣,如旋花而大。其实有蒂裹之,生青枯白。其核与棠梂子核一样,但色深黑尔。白者人多种之,其蔓微红,无毛有柔刺,断之有浓汁。叶团有斜尖,并如山药茎叶。其花小于黑牵牛花,浅碧带红色。其实带长寸许,生青枯白。其核白色,稍粗。
1、牵牛子
牵牛种子含牵牛子甙约3%,系树脂性甙,用碱水解得到牵牛子酸,巴豆酸,裂叶牵牛子酸,α-甲基丁酸及戊酸等。牵牛子酸为混合物,分离得到牵牛子酸A、B、C、D,以后二者为主;牵牛子酸C系由番红醇酸与2分子D-葡萄糖缩合而成的甙,牵牛子酸D比牵牛子酸C多含1分子鼠李糖。种子还含生物碱;裸麦角碱,野麦碱,狼尾草麦角碱,田麦角碱,麦角醇等。又含脂肪油11%及其他糖类。未成熟种子含多种赤霉素及其葡萄糖甙:赤霉素A3、A5、A20、A26、A27;赤霉素葡萄糖甙Ⅰ、Ⅱ、Ⅳ、Ⅴ、Ⅵ、Ⅶ、F-Ⅶ。
2、圆叶牵牛
种子含赤霉素A3、A5、A8、A17、A19、A20、A26、A27、A29、A33、A44、A55。又含圣苯素-7-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阿拉伯糖甙,2-羟基-1,4-戊二酮,2,3,22,23-四羟基胆甾-6-酮,栗木甾酮和麦角类生物碱。
牵牛子
-
其它作用:体外试验黑丑、白丑对猪蛔虫有某些驱虫效EA。
黑丑
-
种植
以种子繁殖,于4~5月播种。播种前翻土作畦(如篱边、墙边、田埂等地种植,则不需作畦),畦宽约1.3m,按株距23~33cm、行距30~50cm开穴,每穴播种子4~5粒。播后覆细土一层,以种子不露出为宜。种子发芽后,幼苗生长真叶2~3片时,便须间苗、补苗,亦可进行移植。以每穴保留2~3株即可。
性状鉴别
种子横切面
种子似桔瓣状,略具3棱,长5~7mm,宽3~5mm。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黄白色(白丑),背面弓状隆起,两侧面稍平坦,略具皱纹,背面正中有一条浅纵沟,腹面棱线下端为类圆形浅色种脐。质坚硬,横切面可见淡黄色或黄绿色皱缩折叠的子叶2片。水浸后种皮呈龟裂状,有明显粘液,气微味辛、苦、有麻舌感。以颗粒饱满、无果皮等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呈圆锥状三角形。种皮表皮细胞长方形,有时分化成单细胞非腺毛,长40~210μm;表皮内侧有一层类方形下皮细胞;再向内为栅状细胞层,厚75~100μm,常由2~3列径向延长的细胞排列而成,靠外侧有一明显的光辉带;营养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细胞及颓废细胞;黑丑的种皮各组织细胞几乎均呈棕色或黄棕色,白丑则近于无色。内胚乳最外1~2列细胞类方形,壁稍厚,内侧细胞的壁粘液化。子叶由类圆形薄壁细胞组成,有圆形或椭圆形分泌腔散在,直径可达140μm;薄壁细胞内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滴,并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0~20μm。 牵牛子横切面简图
理化鉴别
-
用毛细管将上述甲醇提取液滴在滤纸上,一再滴加5%磷钼酸试液,于120℃烘烤2min,则显蓝至蓝黑色斑点。(检查牵牛子甙)
-
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取本品粉末2g,用石油醚冷浸脱脂;脱脂样品用甲醇冷浸4~6小时,滤过;取甲醇浸液点样。
牵牛花
-
李杲:牵牛子,《本草》名医续注云,味苦寒能除湿,利小水,治下疰脚气。据所说,气味主治俱误矣,何以明之?凡药中用牵牛者,少则动大便,多则下水,此乃泻气之药,试取尝之,即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壮,渐渐不绝,非辛如何?续注家乃谓味苦寒,其苦寒果安在哉?若以为泻湿之药,犹不知其的也。何则?此物但能泻气中之湿热,不能泻血中之湿热。夫湿者水之别称,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湿,则宜用之。今用药者不问有湿无湿,但伤食,或欲动大便,或有热服,或作常服,克化之药俱用牵牛,岂不误哉?殊不知牵牛辛烈,泻人元气,比诸辛药泻气尤甚,以其辛之雄烈故也。今重为备言之,若病湿胜,湿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耳,湿去则气得周流,所谓五脏有邪,更相平也。
-
《纲目》:牵牛,自宋以后,北人常用取快,及刘守真、张子和出,又倡为通用下药,李明之目击其事,故著其说极力辟之。牵牛治水气在肺,喘满肿胀,下焦郁遏,腰背胀肿,及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虚弱而痞满者,则不可取快一时及常服,暗伤元气也。一宗室夫人,年几六十,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甚于生产,服养血润燥药则泥膈不快,服硝、黄通利药则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矣,时珍诊其人体肥,膏梁而多优郁,日吐酸痰碗许乃宽,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滋肠腑,非血燥比也。润剂留滞,硝、黄徒入血分,不能通气,俱为痰阻,故无效也。乃用牵牛末,皂荚膏丸与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觉肠结,一服就顺,亦不妨食,且复精爽。盖牵牛能走气分,通三焦,气顺则痰逐饮消,上下通快矣,外甥柳乔,素多酒色,病下极胀痛,二便不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吟者七昼夜。医用通利药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壅胀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胱也。乃用楝实、茴香、穿山甲诸药,入牵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减,三服而平。牵牛能达右肾命门,走精隧,人所不知,惟东垣李明之知之,故明之治下焦阳虚,天真丹用牵牛以盐水炒黑,入佐沉香、杜仲、破故纸、官桂诸药,深得补泻兼施之妙,方见《医学发明》。又东垣治脾湿太过,通身浮肿,喘不得卧,腹如鼓,海金沙散,亦以牵牛为君,则东垣未尽弃牵牛不用,但贵施之得道耳。
-
《本草正》:牵牛,古方多为散、丸,若用救急,亦可佐群药煎服,然大泄元气,凡虚弱之人须忌之。
-
《本草正义》:牵牛,善泄湿热,通利水道,亦走大便,故《别录》谓其苦寒,至李氏东垣,以其兼有辛莶气味,遂谓是辛热雄烈。按,此物甚滑,通泄是其专长,试细嚼之,惟其皮稍有辛味,古今主治,皆用之于湿热气滞,实肿胀满,二便不通,则东垣以为辛热,张石顽和之,亦谓辛温,皆属不确,当以《别录》之苦寒为正。又莶气戟人喉舌,细味之亦在皮中,所谓有毒,盖即在此。古方中凡用末子,均称止用头末,正以其皮粘韧,不易细碎,只用头末,则弃其皮,而可无辛莶之毒,颇有意味可思。《别录》主治专破气分之壅滞,泄水湿之肿满,除风利便,固皆以实病言之,此药功用,固已包举无遗,甄权申之,则日治痃癣气块,利大小便,东垣谓除气分湿热,三焦壅结;濒湖谓逐痰饮,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亦皆主结滞壅塞立论。而甄权乃又谓除虚肿,则误矣。《日华本草》谓治腰痛,盖亦指湿热阻塞,腰脊不利之症,惟言之殊不分明,究属非是。
-
《别录》: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
《药性论》:治痃癖气块,利大小便,除水气,虚肿。落胎。
-
《日华子本草》:取腰痛,下冷脓,并一切气壅滞。李杲:除气分湿热,三焦壅结。
-
《纲目》:逐痰消饮,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
-
《江苏植药志》:适用于急性关节炎。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