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设计
(2018-05-14 15:33:34)|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科教学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六节《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
 
 
 
 
 
 
 
 
 
 
 
 
 
 
 
 
 
宛城区黄台岗镇黄台岗中心小学:尹荣悌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过程方法:
根据研究主题和已有材料,设计制定“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研究计划。
通过实验操作,感知到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情感体验:
在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过程中,感受到实验证据的重要性。
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研究主题,设计相关研究计划,并在操作实验中加以证明。
三、教学准备
橡皮泥、回形针、弹簧测力计、水槽、实验记录表、课件、餐巾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演示实验:将泡沫塑料放入水槽中,同时复习提问:“泡沫块放入水中,会浮起来,是什么力使它浮起来了?”
设问:“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请一位同学上来用箭头来表示。”让学生在黑板上的示意图上板书。
谈话:“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演示实验:将石块放入水槽中,发现下沉,同时设问:“石块等物体在水中都下沉了,它们在水中受到浮力了吗?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并在课题后加上问号。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要求全班表决。
(二)初步感知
导语:“大家都认为石块受到了水的浮力,那就让我们来亲身感受一下。”
演示实验方法:用测力计挂一块石块感受其在空气中的重量,然后把它慢慢放入水中,感受水中的它有没有变轻(即受到水的浮力)。可以再将其拎出水面,与用手轻轻托石块比较,有哪些相同的感觉。
分组实验:让学生用石块体验在水中的浮力。
组织汇报,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三)设计与操作
1、导语:“那么,就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石块在水中是否受到了浮力。”
2、演示实验:出示用棉线挂好的石块,浸没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的变化。
3、组织学生汇报设计方案。
研究的问题: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所需器材:水槽、测力计、钩码、棉线。
实验方法:先在空气中测出两个钩码的重力,再把钩码放到水中测出重力,比较两次测得的结果。
4、小组依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 
  | 小部分浸入水中 | 大部分浸入水中 | 全部浸入水中 | 
| 在空气中的重力 | 
  | 
  | 
  | 
| 在水中的重力 | 
  | 
  | 
  | 
| 浮力大小 | 
  | 
  | 
  | 
| 排开的水量 | 
  | 
  | 
  | 
 
5、汇报实验记录,教师进行梳理。
6、研讨:“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实验中的什么证据支持或否定了你的假设?”
(四)下沉的物体也受到的水的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1、分别测量2个钩码、1个钩码、小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2、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 
  | 2个钩码 | 1个钩码 | 小石块 | 
| 在空气中的重力 | 
  | 
  | 
  | 
| 在水中的重力 | 
  | 
  | 
  | 
| 浮力大小 | 
  | 
  | 
  | 
| 排开的水量 | 
  | 
  | 
  | 
 
3、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
(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五)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 
浮力大于重力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