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年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报告

(2018-10-22 00:21:47)
标签:

教育

课题

六年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报告

一、 调查背景:

阅读是教学之母,阅读乃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小学阶段,养成的阅读习惯将会影响孩子的终生,为了更好地了解六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现状,获取第一手资料,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201711,我们设计了 六年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对我任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写出了这份关于六年级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目的:

(一)为了全面地了解六年级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状况。

(二)根据阅读状况调查进行分析其产生原因。

(三)提出相应的对策,提高六年级学生课内外阅读的能力。

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四、调查时间:201711

五、调查对象:六年级班学生。

六、调查范围:发出问卷54份,对54名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201711月,我对所教班级六年级3班全体学生的语文阅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语文诵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欣赏评价能力、拓展延伸能力等几个方面,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54份,掌握了学生阅读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情况分析

调查情况之一:语文诵读能力

内容

能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字词读音准确,不漏字,不添字

能连贯的读好句子,语气流畅,能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

能熟读成诵,能背诵指定的课文或自己喜欢的文段

人数

32

26

22

35

比例

62

51

43

68

     分析:从此表可以看出,学生的诵读能力还不够强,只是能够把课文读出来,而朗读的正确性、流畅性和感情性还不够,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记忆背诵能力也不是很强。

调查情况之二:语文分析理解能力

内容

能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自主理解词义

能自学课文,在树上做勾、画、圈、点和批注

能自读自悟,能自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体会思想感情

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人数

33

27

21

30

比例

67

52

41

58

分析:由此表可以看出,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的习惯,学生们还没有完全养成;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分析理解能力普遍较低;合作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调查情况之三:语文欣赏评价能力

内容

能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说,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能找出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能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

能多角度去看待课文中的人和事,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人数

30

31

28

8

比例

58

63

54

16

分析:通过此项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普遍较差。特别是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学生感到有些困难;学生们还不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调查情况之四:语文拓展延伸能力

内容

能自觉进行阅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能自觉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资料和读物

能自觉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能将写作方法和优美的词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人数

16

12

11

23

比例

32

24

21

46

分析:学生的拓展延伸能力比较差,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们还不能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拓展和丰富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和多次与学生座谈及教学观察研究的结果显示,发现学生因为缺少大量的阅读,导致阅读能力的低下,这个现象很普遍地存在着,特别在某些学生身上尤其突出。主要体现在:

1)缺乏阅读兴趣。学生在课外玩电脑、看电视或参加其他文娱活动的兴趣远远大于阅读的兴趣。

2)心理障碍严重,一方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担心读不好被嘲笑;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觉性低,出现不读书或少读书的现象。

3)阅读速度慢,阅读效率低。《新课标》要求在六年级,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朗读速度一般在每分钟300字左右,经过观察发现,学生阅读速度不能达到《新课标》要求,从而导致学生阅读效率低。

4)阅读时间少,数量也偏少。《新课标》要求,六年级阅读总量要达到260万字。根据调查发现每天有固定阅读时间的学生只占44%,大部分学生都不能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阅读总量。

5 阅读方法不当,学生阅读能力低。从统计数据和卷面呈现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读课外书只看情节,走马观花,能够“查字典或问别人弄清意思”的约占67%“作读书笔记”的约52%。大部分学生在阅读中不能合理运用学习方法,其阅读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都比较差。

为什么学生阅读能力会如此差呢?根据调查分析,小学生阅读能力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学生意识到阅读重要性,但阅读兴趣仍不高。

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在当今科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状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看电视、玩电脑、看录像显得直观且活泼,更有意思,因此就大大减少阅读时间甚至不阅读。

2)不重视基本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运用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水平的关键。因为学生只有掌握了默读、略读、边读边想等基本方法,学生的阅读才有可能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阅读能力和效率才能提高。因此,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应该也必须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多元的读书方法的指导,以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很多教师把阅读仅看作是读懂一篇文章内容而已,主要以理解文章内容为目的。教师往往只注重引导学生去阅读、理解文章的涵义,而忽略教给学生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方法,或者课堂上对于学生阅读方法的掌握、迁移、运用,缺少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领悟文章体现的情感。

3)限制性阅读或强迫性阅读。

一方面,有些家长怕孩子学越受到影响,因此限制进行阅读,即除了一些辅导丛书或极少的几部名著意以外,一般课外书都禁止阅读;另一方面,很多家长给孩子布置大量的阅读任务,使孩子被动的接受。以上两种做法都不利于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甚至抑制了孩子的有阅读兴趣,导致阅读能力差的现象。

4)学业的负担减少学生的阅读时间。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目也越来越多,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从而使课业塞满了学生阅读时间。

五、建议

基于以上认识和存在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有阅读的内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更多的去了解有关知识。

2)改善条件,丰富资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配套足量的图书,建好图书室、阅览室,使学生有足够的课外阅读资源。

3)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联系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其次,可利用阅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积累词句、体会感悟;最后,班级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鼓励交流所阅读到的信息、知识,让学生写体会,及时交流,激发他们通过阅读积累知识、积累语言。

4)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新课标总目标要求“学会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教学建议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也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方法,领悟学习方法。

5)教师指导选择,广泛阅读。教师还要指导推荐学生读哪些合适的书,使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知识,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6)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合作,从改善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教师也应经常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和课外阅读等情况,教师与家长应该多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六、总结

(1)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

    这次调查,虽然这只是我校六年级的现状,但是正所谓“窥一斑可见全豹”。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2)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关。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注重教学方法的指导,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则小学生阅读能力强,反之,阅读能力就差。

(3)小学生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和家长文化素养有关。

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文化氛围浓,书籍报刊丰富,那么学生有书可读,其课外阅读状况就好,那么学生阅读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反之,无书报可看,学生想读也是枉然,其课外阅读势必不足,从而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学生家长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爱读书看报,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力是很大的,反之,学生家长文化素养低,爱好庸俗,不读书不看报,对孩子反面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