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海朋工作坊(70)【教学设计周璐】《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2022-12-12 14:32:41)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西安市莲湖区第一学校   周璐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一文被选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材,位于课本第四单元阅读部分,主要讲述了一个离群索居的孤独老人,凭借一己之力花费35年时间坚持不懈的植树,终于将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了人物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老人的在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了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因此,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本单元学习主题为“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诠释,对人物美好品相的礼赞以及对人生体验的总结与思考。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难度不大,但如何理解文章主旨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像牧羊人那样,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让他们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叙事顺序和情节结构。2、通过圈点勾画的方式摘取文中关键词句并评析牧羊人形象。3、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

教学重点:

摘取关键词句,评析牧羊人形象;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掌握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及叙议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默读指导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讨论交流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植树的男人》绘本,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植树的男    人》,《我们的旗帜》栏目第二季片段。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荣获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植树的男人》视频片段导入新课,欣赏视频后让学生谈谈观后感,从而引出课文并板书课题《植树的牧羊人》。

二、体验荒原变化,感知奇迹

    (教学设想:在基本把握圈点勾画的要旨后,学生通过默读把握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植树的牧羊人在荒原上创造的奇迹。方法的指导,方法的实践,目的是教会学生自己读书,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使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圈点勾画的是文章,更是自己的思维。)

1、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学法指导:默读课文,莫指读、勿出声、快扫视、速跳读、查要点,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

    2)圈点要求: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 ”和 “/ ”。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           ”。关键语句(或写得精彩的语句)用 “ ~~~~~~~~~~~  ”。有疑问的地方,用 “(             )?” 。 

    (3)表述方式:

课文讲述了一个    (主要人物),为了     (事件的起因)用    年(时间),在     (地点)    (事件的经过),最终      (结局)的故事。

2、分别找出三处有关高原变化的语句,并体验其中的蕴含的情感和感悟。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都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的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2)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3)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对语言蕴含情感的把握。让学生通过荒原特征的变化和再感悟,体味出牧羊人做出的贡献,理解对比写法的同时为探究“奇迹”做铺垫。

(教师总结:情感变化历程表现为:失望——惊叹——震撼,通过对高原特征的再感悟,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高原惊人的变化,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独自创造的“奇迹”!)

三、走进牧羊老人,探究奇迹

(教学设想: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思维、去探究、去挖掘,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深入文本可以读出牧羊人对幸福的理解、对人生的追求、对自然的思考等,从而油然而生对其精神品质的赞颂与敬佩。)

1、牧羊人在荒原上创造了奇迹,最应该归功于牧羊人的那些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呢? 请你从文中找到依据。

2、你觉得牧羊人耗尽毕生精力所做的一切值得吗?

学法指导:快速默读、浏览文章,圈画出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及作者的评价的相关词语或句子。(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畅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角度评价,但要言之有据,要能够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提倡学生潜心阅读、积极思考,读出“奇迹”背后的林林总总,同时让“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发挥功效。)

(教师总结:牧羊人是一个认真细致、心存善念、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坚持不懈、默默无闻、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

 

生命就是一个括号,左边是出生,右边是死亡,我们要做的就是填空,无论它完美还是缺憾,我想,享受这个过程,即使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你也要努力发现另一扇窗。如这牧羊人一般,即使生活给他无尽的苦痛折磨,他依然可以笑对春风,从容平静,我们应该延展生命的宽度,增加境界的高度。

四、课外拓展延伸,找寻奇迹

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中也有很多“植树的牧羊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榜样需要传承,青春在于奋斗,理想永不褪色,旗帜高高飘扬。在《我们的旗帜》节目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出身“治沙世家”,一家三代植树治沙30年,本人坚持科学治沙,打造沙漠治沙科研基地,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治沙英雄”。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真实事例意识到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受到触动的同时认识到如果愿意,我们自己也可以成为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人。同时学习了文章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近一步理解“牧羊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师总结:豁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宁静淡薄、铅华洗尽的人生境界,植树的牧羊人他给世界留下的,绝不仅仅是青山绿水,他既为自己打开了生命之窗,又为他人点亮了生命之光。最后,用两句话和大家一起共勉:维护生态刻不容缓,保护环境义不容辞!)

五、作业布置

课外查阅搜寻其他“牧羊人”的资料,并记录其中一、二个人的事迹,整理好写在周记本上,字数不少于300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