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朋工作坊(59)【阅读心得冯思诺】生之轻盈,活之沉重——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随感
(2022-12-10 18:24:40)生之轻盈,活之沉重
与这本书结缘是缘于大学时期的美学老师,在课上,她向全班推荐了这本书,读懂的却是寥寥数人。初读这本书,隐隐觉得晦涩难懂,几乎每一处地方都让你咀嚼一番却发现依旧难以下咽。作为一部哲理性的小说,它的精妙之处在于随便抓出一个点来,描写得也比那些用整本书来讲述一个观点的畅销书来得深刻、通透。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个引人遐思的书名,不能承受的,不应该是重吗?正如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因其轻,而是因其重。也许我误解了,轻与重的界限本就没那么明晰,这里所谓“轻”,可能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概念?带着这种最初的疑问,翻开这本书,我期待着,本书的作者米兰·昆德拉先生能给我个说得通的解释。现在,读完了全书,你要是问我,悟了吗?回答是:没有。
小说的故事,开始于一次极为偶然的邂逅。知名外科医生托马斯,刚离婚不久,与前妻育有一子名西蒙。离婚后的托马斯正享受着幸福的单身生活,他生性风流,喜好女色,而如今,他终于可以毫无顾虑地与多名情人保持所谓的“性友谊”。然而这一切,在他邂逅了一个叫特蕾莎的女孩后,全变了。“对于这个几乎不认识的姑娘,他感到一种无法解释的爱。对他而言,她就像是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于是,他选择和特蕾莎走向婚姻。但是,婚后的托马斯并没有收敛他的风流,暗地里仍与其往日的情人,画家萨比娜,保持着“关系”。发现这一切的特蕾莎十分痛苦,最终选择出走。托马斯终究还是不舍,离开自己的祖国去寻找特蕾莎,二人和好,有了一个新家,并养了条叫卡列宁的狗。托马斯走后,萨比娜有了另一个情人,知名学者弗兰茨。弗兰茨是有妇之夫,妻子玛丽·克洛德,二人育有一女玛丽·安娜。弗兰茨与萨比娜的关系终被发觉,他就此与妻子关系决裂,二人分居。此时,萨比娜突然离开,弗兰茨茫然无措。不过很快,弗兰茨有了新欢,慕名而来的女学生成为了他的情人。故事到这里,如果死亡代表着结束,那么故事的结局可以这样说:托马斯夫妇死于货车重压之下,即某种意义的“重”,萨比娜老年时立下遗嘱:死后火化,即所谓“轻”,叫卡列宁的狗死于肿瘤,弗兰茨死于歹徒抢劫。
从小说中不同人所承受的,不同的“轻”与“重”的生命轨迹中,似乎就不能够单纯的判定作者认为人们应当承受生命的“轻”还是“重”。
就日常生活的本能而言,我们自然喜欢令自己解放的“轻”,厌恶压迫自己的“重”。然而“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吗?就如小说的题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不可以承受“轻”的生命呢?“轻”说是逃避也无不可,“重”亦可以简化为“承受”,暂且不论“承受”带来的结局是终究到来的黎明还是无垠无际的黑暗,可以认定的是“轻”所带来的空虚是唯一的,虽然选择空虚并不意味着选择痛苦,但这样是不是真的好呢?“轻”还是“重”?这是个很难解的回答,但我相信作为人的尊严,不会容许我们选择空虚来作贱只有一次的人生。
读完全书,仍然没有找到我要的答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底是什么?原文对于这个问题也只给了模糊不清的答案,“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生命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大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轻还是重?作者援引了巴门尼德的答案:轻者为正,重者为负。其实,让我看这里的选择,终归还是仁者见山,智者见水。
以上就是我对《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一些看法,作者观点深奥,以至于笔者当众书评无疑会胆怯。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一点点小的感悟,不分对错。在生活面前,在爱情面前,我们是勇敢的,也是脆弱的,但是,终究,我们也都会是幸运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