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古城
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隶属于晋中市。因 “昭余祁泽薮”(长杂草的积水地带)而得名。祁县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又是晋商故里。在1994年元月4日,
祁县城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祁县“晋商老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http://s8/mw690/006PM6Fuzy7byy4gEnlc7&690
祁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内涵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历史文化悠久。二、祁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三、明清两代,祁县商业繁荣,闻名遐迩。四、民居建筑,精美绝伦。
一、历史文化悠久。
祁县古城始建于北魏孝义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http://s5/mw690/006PM6Fuzy7byylZEpee4&690
祁县古城概括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个圪道,四十个大院,万余间房室”
祁县古城东西长850米,南北700米,周长三公里,城东南方向有一缺角,形似乌纱帽上那个凹直角,而南北两座城门就相当于宰相纱帽上两个花翅子,再加上祁县古城的地形是中间高、四周低、成拱形,整个城池形同古代官吏所戴的纱帽,故有“纱帽城“之说。
http://s12/mw690/006PM6Fuzy7byyrVxoL2b&690
旧时城墙砖砌到顶,外筑护城河,设四道城门,门顶筑有匾额,东曰“瞻凤”,
即高瞻远望太谷县的风水宝地——凤山,或为有凤来意,稀世之瑞的意思。东城门原是三层门楼,建筑高大精致,富丽堂皇,原顶层有文昌阁,占地颇广,庙宇规模气魄皆相当可观。有乐台、有大钟、石碑林立,并塑有四大天王神像。据说,东门就像乌纱帽之帽顶。西曰“挹汾”,
意为面临山西人的母亲河——汾河,这种山水环境空间构成了古城的最佳风水,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风水理论价值。南曰“凭麓”
意即凭眺、依恃祁县名胜——八景之首的麓台山之意。北曰“拱辰”
意即众星拱北,四主归化的意思。据说,南、北两门状如宰相纱帽上之双翅,因而才将此城唤作“纱帽城”。
http://s15/mw690/006PM6Fuzy7byyXYXxQae&690
二、祁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
春秋晋悼公时期封给姬奚的食邑地,因地处并州昭馀祁泽薮,姬奚以邑为氏而称祁奚。祁奚即是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举贤而被孔夫子誉为“贤大夫”的祁黄羊。
http://s10/mw690/006PM6Fuzy7byzxFm0Fe9&690
春秋时晋国人祁奚(前620--前545),祁奚是周王室后裔,姓姬,因食邑在祁地,所以地为姓,是中国祁姓的鼻祖。关于祁奚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祁奚年老时,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向他询问接替他的中军尉职务的人。祁奚推举解狐,悼公又问:“解狐可是你的仇人。”祁奚道:"你并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啊?”晋悼公要立解狐为中军尉,可解狐不久却死了。晋悼公又问他谁还可以接替中军尉的职务,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任中军尉。"悼公问,“祁午可是你的儿子啊”,祁奚道:" 您问谁合适中军尉这个职务,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啊。”悼公认为有理。于是,晋悼公让祁午做了中军尉。这就是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祁奚以公而无私的品德成为千古美谈,为人们所称颂。孔子在《小雅》中、司马迁在《史记》都曾极力赞美祁奚公而忘私的品格。
对联:无私两举人皆誉,不意千秋土亦香。称赞他公而忘私的推举得到世人的赞誉,无意身后名却让一抔黄土千年之后还散发着道德的芬芳。
三、明清两代,祁县商业繁荣,闻名遐迩。
http://s5/mw690/006PM6Fuzy7byzWaLuA14&690
明清时期,随着晋商中的祁县商帮崛起,祁县人重商轻文,有这样的民谚:“生子有才可做商,不羡七品空堂皇”。昔日的官治纱帽城遂变为繁华的“商贸城”。商号的庄院建设与商人的宅院建设,不仅把祁县古城4条大街商业化,而且,错落有致的一座座大四合院围绕十字大街骨架,将四大城坊点缀成了28条街巷分隔的“花格”空间形象。商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开辟了沟通南北的茶叶之路,经营着汇通天下的票号钱庄。使祁县古城开始了另外一种辉煌。
四、民居建筑,精美绝伦。
http://s9/mw690/006PM6Fuzy7byA3nD0Qc8&690
晋商民居是装饰豪华、彩绘精美、光彩夺目的深宅大院,明柱出檐、二层结构的临街商铺还是循韬遵规、严谨众多的寺庙楼阁,无疑是古代建筑的结晶,它代表着中国北方地区的商业、居住、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徽商文化和徽派建筑遥相呼应。南正北直、东西对应的城区布局,都达到了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充分体现了古典城市理论“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共雅”五大基本特征的和谐统一,
http://s4/mw690/006PM6Fuzy7byA85FWXc3&690
虽然因战争的破坏和风雨沧桑,城墙不复存在,但城内建筑保存完好,风韵格局依旧引人注目。这是祁县明、清时期商业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县城构筑、街道规划、民宅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不可多的实物资料。我国多位资深文物古建专家感叹:“站立老街,就像进入一个明清建筑博物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