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日记之——秦岭深处的鞑子梁石板村

标签:
旅游 |
http://s13/mw690/006PhEopzy7fN8XtHWY7c&690
在未去鞑子梁之前,我对商洛和洛南老是分不清楚,以至把商洛认为就是洛南,把洛南认为就是商洛。是不是对不起来陕西30多年也算陕西人的这个称号呀?
http://s8/mw690/006PhEopzy7fN90qLT9e7&690
去鞑子梁还是因为最近网上对这里有700余年历史的石板房有介绍还有圈子里的朋友细说,我这个人虽然爱好摄影,但对人文民居还是有一份额外的情素。于是,就和一群摄友再次走进商洛,走进洛南,对商洛、洛南有一个正确的区别和认识。
http://s16/mw690/006PhEopzy7fN921yAn0f&690
商洛民居石板房位于秦岭南麓的商洛市洛南县石坡镇李河村的山梁上——对于这个梁还有一个意义非凡和好听的名字——鞑子梁,鞑子梁海拔不是很高,千余米左右。距李河村可能也就是10余里的路程,但这段路程一直拔高。
http://s13/mw690/006PhEopzy7fN94RKGM4c&690
至如为何叫鞑子梁,据传说,曾有鞑子在此居住或屯兵,又有一说,该梁呈大字形,故得名。
http://s8/mw690/006PhEopzy7fN95FZNt97&690
是什么使这个默默无闻的山梁一时名声大噪,原来是这个梁上,隐藏着四座犹如古代庄园的石头民宅,据说这些民宅早在元代就有,一直到如今,有秦岭里洛南原始民居活化石之称。有句话叫真正的文化元素是藏在大山里、藏在山水之间的,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http://s4/mw690/006PhEopzy7fN96yDnR53&690
我们一行穿过李河村小巷,开始登山,听老乡说到达鞑子梁就是三四十分钟的路程,但我们这些摄影爱好者,真正走上这条满是碎石铺就的山路时,还是比较吃力,用了一个多小时到达鞑子梁。http://s16/mw690/006PhEopzy7fNyPbSQ7cf&690
http://s12/mw690/006PhEopzy7fN97eY2L3b&690
有句话叫看景不如听景,在这里再次颠覆这句流传的话。当我们来到绿树丛荫的鞑子梁时,当我们亲临这山坡,只见一座座废弃的石板房依山坡渐次排列,古藤、松树、柏树、竹林、石板、青苔、蓝天,虽然有些苍凉,但苍凉中告诉我们它确确实实存在,并且存在700多年。http://s5/mw690/006PhEopzy7fNyU5e0k24&690
http://s11/mw690/006PhEopzy7fN97ZNnYba&690
如今虽然住居在这里的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搬到山脚下李河村,但这里的一切让我们为他们的先辈们有如此的智慧给我们留下如此的建筑而感到惊悸之余,更为他们的勤劳和敢于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因地制宜而顽强的生活精神所感动。
http://s7/mw690/006PhEopzy7fN99tTqC96&690正如有摄影者或者考古者或者新闻媒体所说,走进鞑子梁石板房,就是走进石头的世界,在这里无论是房屋的墙壁还是屋顶,或者是村道,以至牛栏、猪圈、鸡舍、鸽笼、茅厕,甚至储水的地窖。
http://s10/mw690/006PhEopzy7fN9arIKd49&690
要么是用石板做瓦、石头砌墙,要么是石板铺路,要么是石板做盖,尽管有的石墙上涂了一层当地的黄泥巴,但都是利用这里的资源,就地取材,建造自己的家园,繁衍自己的后代。
http://s15/mw690/006PhEopzy7fN9csEhg4e&690
还有那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散落的石槽、石碾、石磨以及山坡上石板砌起的层层梯田,苍凉中显得壮观,壮观中显得宁静,宁静中让人联想,从遥远的元代或者更早,他们的祖先以及他们的后代就在这里生活,就在这里用石板、用石头、用这里的泥土建造房屋,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居住。http://s5/mw690/006PhEopzy7fNyB9vqQ84&690
http://s13/mw690/006PhEopzy7fN9gvZi4fc&690
微风中,眼前的一切似乎在和我们诉说着这里年代久远和历史的沧桑。
http://s12/mw690/006PhEopzy7fN9hDnIf8b&690
http://s7/mw690/006PhEopzy7fNyZ7Lsqb6&690从山下的一家商店门前的简易导游词和导游图我们知道,在鞑子梁上在搬迁前一共有四姓人家住居,分别是乔家、刘家、张家和杨家。据了解,目前除了杨家还留有人住居外,其它民宅住户全部搬到梁下的李河村。
http://s7/mw690/006PhEopzy7fN9GBhXgb6&690
http://s8/mw690/006PhEopzy7fN9iBEsD27&690
http://s10/mw690/006PhEopzy7fN9H8Bm1f9&690
我们依次从最近的(按照手书地图)应给是刘家建筑群实地考察和探寻。这是几个四合院村落,每家四合院都有石头门楼,斑驳的墙壁、门前的石碾石槽、长满青苔的石墙、茂盛的树林还有满地的荒草以及树梢上挂着红色的柿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沧桑中又显得生机。荒落的石板房舍,石板墙有的有泥土贴在外墙上,http://s11/mw690/006PhEopzy7fNz3s12W6a&690
http://s13/mw690/006PhEopzy7fN9k3X5y0c&690
有的没有一丝泥土,就那样裸露的按照石块的薄厚和大小砌成,就连房屋周边的院墙,都是多色的青石,还有红色或者灰色的碎石片砌就,我们在这里陶醉,在这里探寻。不经意间我发现一个储水的地窖,上面覆盖着一块青石板,里边还有水,清澈见底,我想,或许这就是他们的饮用水之源。
http://s11/mw690/006PhEopzy7fN9kWqX8ca&690
http://s4/mw690/006PhEopzy7fNz77PF153&690
沿着碎石片(或者碎石板)铺就的小路,我们来到刘家建筑群的上方,柔风滑坡而过,竹林幽幽,金黄色的树叶随风吹拂,偶有零星树叶悄然落下飘入眼帘,给这石板村村落别样的景致。
http://s6/mw690/006PhEopzy7fN9m2q8t65&690
在竹林旁有两个相连的石板房,石板房旁边堆积的有黑色的粪便,或许是牛粪也或许是驴粪,但闻不出一点异味,门前有石磨,还有石槽,厚厚的麦草堆积在门前场地上,仿佛让我们依稀看到,这里曾经住居的人们在碾麦子或谷穗,那石槽边仿佛有猪牛在吃食,一派秀美山色或如动听的音乐余音绕梁。
http://s11/mw690/006PhEopzy7fN9mZkNA6a&690
忽然我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水潭,水潭边有一个依旧是石板房屋,有电线从这里拉出,原来是一个电工房,从这里可看出,这些年国家扶贫政策的惠及,使这个古老的村寨也早早通上电。
http://s10/mw690/006PhEopzy7fN9oe1Qt69&690
在我正纳闷这水潭的用途时,来了一位老太太,据她介绍,这个水潭是牛羊喝水的地方,也是他们洗衣洗菜的地方,像这样的随地取材的水潭在村口村外及田间地头都有,或许这也是住居在这里的人们生存的要素之一吧。
http://s16/mw690/006PhEopzy7fN9pzkiXff&690
http://s13/mw690/006PhEopzy7fN9vauOEfc&690
随着老太太我就走进或许是乔家建筑群。这里的建筑和刘家四合院风格不一样,这里仿佛是一个街道,石板房墙壁上六、七十年代的标语依稀可见,街道虽然很窄,但更显得幽静,石板房屋檐下有挂着的箩筐和散树枝,好像这里人家离开还不是很久。
http://s14/mw690/006PhEopzy7fN9xv6S9ed&690
http://s6/mw690/006PhEopzy7fN9yrFs155&690随着老太太我就走进或许是乔家建筑群。这里的建筑和刘家四合院风格不一样,这里仿佛是一个街道,石板房墙壁上六、七十年代的标语依稀可见,街道虽然很窄,但更显得幽静,石板房屋檐下有挂着的箩筐和散树枝,好像这里人家离开还不是很久。
http://s10/mw690/006PhEopzy7fN9zwMVH89&690
http://s9/mw690/006PhEopzy7fN9Apk0w88&690
沿着幽径的小巷,就来到小巷的尽头——老太太住居的小屋,也只有走进石板房的内部,我才真正理解石板房冬暖夏凉的含义。
http://s5/mw690/006PhEopzy7fN9BA2hu14&690
小屋不大,十多个平方,靠近门口的是个石头炕,石头炕边有个诸如屏风的石墙,墙上挂着类似于军挎的军绿色书包,厨房就在屏风的里侧,虽然房子小,但是居家过日子的应有尽有。http://s12/mw690/006PhEopzy7fNt4SSBd8b&690
http://s15/mw690/006PhEopzy7fNt1VJxk2e&690
从和老太太闲聊中知道,她家的孩子都在外面打工去了,由于山上有家禽和柿子等,她没有搬到山下,小屋的石墙壁上,挂着一串串红红的柿子饼,或许瞭望山色,或许正在等待我们的到来。http://s11/mw690/006PhEopzy7fNt9Y6IGba&690
告别老太太,我们就来到乔家石板房村落的打谷场,打谷场在一个深谷的半坡上,几只鸡在悠闲地觅食。站在这里,居高远眺,远山如黛,薄雾缭绕,刘家、乔家石板房村落就在这宛如大粱的背弯里静卧,几百年来,在这大山里听风的诉说,听涛声说唱,陪伴了鞑子梁乡亲祖祖辈辈。
http://s15/mw690/006PhEopzy7fN9CumOWbe&690
http://s11/mw690/006PhEopzy7fN9Dspjc3a&690
http://s13/mw690/006PhEopzy7fNFXqUSo8c&690
正当我们继续沿山坡向张家、杨家古村落进发时,天空忽然飘起小雨,在这古香古色中,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离开这700余年的古村落,风雨中急行军开始返回李河村的行程。http://s11/mw690/006PhEopzy7fN9FeG9Qca&690
爱摄的人尽管细雨蒙蒙,还是在急行军中回望一下这古村落,回望一下这层层梯田,采撷一下这不一样的风景。http://s6/mw690/006PhEopzy7fN9FNbud25&690
天意弄人,当我们来到李河村时,天气放晴,下午的阳光给这新的乡村到来耀眼的光芒,蓝天下红红的柿子透着诱人的芳香。新建的李河村小学明亮宽敞,搬下鞑子梁的石板村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爬山登梁,当愿石板村古村落得到很好保护,让这个古朴、苍凉、宁静、壮美的古村寨流传于后世,让这个民居活化石走出中国,流传世界。http://s6/mw690/006PhEopzy7fN9Ejqi955&690
http://s5/mw690/006PhEopzy7fNzgE8jG04&690
http://s12/mw690/006PhEopzy7fN9HLoWD6b&690
(本文资料部分来自网络,在此感谢)
http://s6/mw690/006PhEopzy7fN9KExM165&690
(感谢偶遇的美女朋友)http://s4/mw690/006PhEopzy7fN9M6LMT0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