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子的结构》课时3集体备课温国云

(2019-04-02 08:50:31)
分类: 教学设计

 

 

集体

发言

(讨论记录)

温国云:

本单元内容特点:抽象思维多,难点集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是非常抽象的,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使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例如,介绍核外电子排布规则时,用排座位来类比,先排第一层,排满再排第二层,之后再排第三层,接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

何佳依:

本节课是初三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的过渡和衔接,可以借助比喻、图片、科学史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讲解重要的、较难的知识点后,要当堂练习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强化巩固。

具体备课流程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通过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 NaCl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处理方法: 演示多媒体进行讲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结构特点,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处理方法:演示多媒体进行讲解。

难点: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处理方法: 练习加以巩固。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节课要继续想象并探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 自学辅导 讲练结合 谈话法等

五、学习方法

自学辅导   讨论法  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教师讲述科普小论文

《漫游原子世界》。

 【问题1】根据文章内容描述,

画出原子的构成。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原子的构成”

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画出原子的构成: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旧知,

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问题2】根据论文描述,你认为原子核外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引入新课】那么原子核外的电子到底如是如何运动的呢?我们一起看看科学家的们的研究结果。

学生猜想,并发表意见:(1)围绕一个中心运动,不会离开原子;(2)好像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3)运动速度特别快……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和想象能力。

环节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阅读】阅读教材P541-2自然段

和图3-10,并提炼出核心内容。

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讲解】(1)原子核与原子的相对大小关系。

2)(投影)以氧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分布为例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了并讲解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层的划分。

3)(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几条基本规则(略)。

倾听,理解:(1)原子核很小,居于原子中心;(2)电子在一个很大的空间作高速运动。

倾听,理解核心内容:(1)能量较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较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2)从里到外,依次记作第一层、第二层……第七层,分别用KLMNOPQ七个符号表示。

倾听,理解,记录。

 

 

 

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

【讲述】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

倾听,思考,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帮助学生建构微观模型。

【问题3】观察图3-12所示的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看看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环节三、认识离子的形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电子数为8He2),达到稳定定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没有达到稳定结构,要想达到到到稳定,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倾听,思考。

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新的内容。

【问题4】教师先播放金属钠在氯气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视频,然后提出“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结合生成氯化钠?”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氯化钠形成过程的动画示意图。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通过交流大致得出:钠原子应该失去1个电子,氯原子应该得到1个电子,就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学生观看,加深理解。

培养学生从微观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5】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位,通过动作模拟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两个小组进行汇报表演。

加深学生对氯化钠形成的微观理解。

【问题6】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什么是离子?离子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它们呢?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1)离子的概念,就是带电的原子;(2)离子又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3)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所带电荷数(先数字后正负,“1”省略不写)来表示离子。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7】原子和离子是可以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请同学思考思考原子和分子有哪些区别与联系?教师利用投影,引导学生对原子原子、离子进行对比分析。

讨论、交流,并概括总结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培养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力。

 

环节四:学生总结本节收获

 

七:布置作业:

必做:《伴你学》P68-P69  1-13 选做:课外探究 阅读思考2

八、板书设计

S 3-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结构

二、原子中的电子

(一)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二)   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   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四)   离子

1、  定义  2、分类  3、形成    4、表示方法

九、小结:   何佳依: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了教学难点。本节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辅之以讲授、

讨论、归纳等方法,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统一起来,让学生的化学素养全面地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