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课时3集体备课温国云
(2019-04-02 08:50:31)
集体
发言
(讨论记录)
|
温国云:
本单元内容特点:抽象思维多,难点集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是非常抽象的,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使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例如,介绍核外电子排布规则时,用排座位来类比,先排第一层,排满再排第二层,之后再排第三层,接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
何佳依:
本节课是初三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的过渡和衔接,可以借助比喻、图片、科学史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讲解重要的、较难的知识点后,要当堂练习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强化巩固。
具体备课流程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通过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
NaCl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处理方法:
演示多媒体进行讲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结构特点,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处理方法:演示多媒体进行讲解。
难点: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处理方法:
练习加以巩固。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节课要继续想象并探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
自学辅导
讲练结合
谈话法等
五、学习方法
自学辅导
讨论法
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创设情境】教师讲述科普小论文
《漫游原子世界》。
【问题1】根据文章内容描述,
画出原子的构成。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原子的构成”
|
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画出原子的构成:
|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旧知,
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
【问题2】根据论文描述,你认为原子核外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引入新课】那么原子核外的电子到底如是如何运动的呢?我们一起看看科学家的们的研究结果。
|
学生猜想,并发表意见:(1)围绕一个中心运动,不会离开原子;(2)好像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3)运动速度特别快……
|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和想象能力。
|
环节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阅读】阅读教材P54第1-2自然段
和图3-10,并提炼出核心内容。
|
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
|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
【讲解】(1)原子核与原子的相对大小关系。
(2)(投影)以氧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分布为例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了并讲解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层的划分。
(3)(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几条基本规则(略)。
|
倾听,理解:(1)原子核很小,居于原子中心;(2)电子在一个很大的空间作高速运动。
倾听,理解核心内容:(1)能量较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较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2)从里到外,依次记作第一层、第二层……第七层,分别用K、L、M、N、O、P、Q七个符号表示。
倾听,理解,记录。
|
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
|
【讲述】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
|
倾听,思考,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
帮助学生建构微观模型。
|
【问题3】观察图3-12所示的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看看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
环节三、认识离子的形成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讲述】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定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没有达到稳定结构,要想达到到到稳定,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
倾听,思考。
|
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新的内容。
|
【问题4】教师先播放金属钠在氯气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视频,然后提出“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结合生成氯化钠?”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氯化钠形成过程的动画示意图。
|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通过交流大致得出:钠原子应该失去1个电子,氯原子应该得到1个电子,就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学生观看,加深理解。
|
培养学生从微观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问题5】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位,通过动作模拟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
两个小组进行汇报表演。
|
加深学生对氯化钠形成的微观理解。
|
【问题6】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什么是离子?离子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它们呢?
|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1)离子的概念,就是带电的原子;(2)离子又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3)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所带电荷数(先数字后正负,“1”省略不写)来表示离子。
|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语言表达能力。
|
【问题7】原子和离子是可以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请同学思考思考原子和分子有哪些区别与联系?教师利用投影,引导学生对原子原子、离子进行对比分析。
|
讨论、交流,并概括总结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
培养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力。
|
环节四:学生总结本节收获
七:布置作业:
必做:《伴你学》P68-P69
1-13 选做:课外探究 阅读思考2
八、板书设计
S 3-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结构
二、原子中的电子
(一)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二)
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
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四)
离子
1、
定义
2、分类
3、形成
4、表示方法
九、小结:
何佳依: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了教学难点。本节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辅之以讲授、
讨论、归纳等方法,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统一起来,让学生的化学素养全面地提高。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