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实践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了“核心素养时代”,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自身优势,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对提高我国人才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新时期教育的改革,使得老师和家长对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整个社会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初中语文课堂的改革和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1.过于强调知识本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对教学内容的传授,仍然将主要的精力和重点放在对知识的教学上,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的课堂教学缺乏生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对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缺乏重视,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2.过分重视教学形式。为适应新课标改革的需求,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但是很多老师只是一味地追求形式,而没有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从而出现了教学内容、形式与实际的教学目标相脱离。很多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但是很多教学内容并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并且在小组合作中,对成员的分配是否具有合理性等相关问题,老师都没有做出合理的思考,一味地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很容易降低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1.转变观念。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为了强化学生核心素质培养,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在教学管理上有绝对的权威。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一些有创新性的见地用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将语文教学融于生活,融于自然、融于社会,使学生在自我生活中选择性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2.重视阅读。
(1)课内阅读,教科书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潜心阅读。
(2)重视课外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习惯就是素养。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佳作,更需要重视国学经典阅读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需要扩大课堂化教学的外延,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其组织策划、互助合作、分析交流、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3.创建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性教学。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如虚实情境、观念情境、社会情境及生活情境等,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讨论、思考、阅读,发散学生的思维,对问题情境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不仅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整合。课程整合寻求人、社会、课程协调发展的文化诉求,以提高课程的整体性、针对性、适切性和有效性。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媒体资源、社会资源、大自然万物等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世间万物都可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老师,学习时空得到了极大扩展。采取综合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主题课程等多种活动方式,将书本知识学习与实践结合,将课内与课外结合,知识与生命体验结合。让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建立知识与学生、社会的联结,赋予教育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从课内外阅读、个性化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知识的积累、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从启迪反思、开阔视野等方面拓展学生学习的外延,更要从教学方式上矫正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通过采取多样化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实现学生的全面、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