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2018学年上学期 初一语文教学质量分析

(2018-05-29 17:02:08)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感悟

2017——2018学年上学期

初一语文教学质量分析

                              裴中飞

2017——2018学年上学期已经落下帷幕现就上学期的期末教学成绩,个人工作亮点及不足,改进措施以及下学期工作侧重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汇报和计划打算。

一、上学期考试分析

期末成绩不仅是检测学生本学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在检测一个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处理的程度。我的两个班,初一二班平均分83.58,初一三班80.56.二班成绩较好,但三班差距明显。下面从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 。

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某些最基础的字词掌握得不扎实。

(2)出错最多的是病句题,全错的不在少数。平时缺少对这方面的分析,学生的语感不强是主要原因。

3)仿写不能表达正确的意思。

2、作文的审题、选材、立意、行文上都存在问题。此次作文选材比较宽松,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应该感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但部分作文思路不清,所选内容低幼化倾

向严重,无新颖感。作文缺少对过程的具体描写。

3、书写这一块,大部分学生书写马马虎虎,字迹潦草。

 通过这次考试,我们更加明确地看到学生在语文学习素养、语文学习态度,语文学习习惯以及语文学习方法上都存在诸多问题。

三、个人工作亮点

1. 抓好课前三分钟。

良好的课前环境是快速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去年李媛班级的课前朗读使我印象深刻,走廊中甚至在办公室里我都能听到他们班朗朗的读书声。课后字词、朱子家训、课后古诗词、文言文、甚至总结的成语标点用法都是他们课前的朗读材料。我想,朗读不在于使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气氛有了,高效课堂的展开便不难了。

2. 多多听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学期最大的收获是来自于震华主任的课堂,我们语文一周五节课,几乎每一次上课前,我和琳琳都要去震华主任的班里听课。听她对课堂重难点的剖析,听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听她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的方式。一个学期下来我们都成长了不少,渐渐地也学会了如何开展课堂,如何组织教学。

 

3. 集体教研

   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这学期我们初一备课组同心同力,在集体教研上走的每一步都很踏实,每一步都很有力。每一次的单元检测,每一次的复习提纲,小到一个字音字形大到一次作文题目的制定,一篇课外阅读的选材挖题,我们都是结合中考,结合期末找最典型的题,训练科学有效。

三、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

 (一)存在不足

   后进生问题一直是班级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制约班级成绩的瓶颈所在,如何有效地鼓励转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并落实到位的问题。上学期我也试图抓住后进生的问题,单独辅导,但是往往是事倍功半。他们积极性差,老师稍不注意就自己偷懒,没有上进心。因此,课堂对于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放松自我、浪费时间的自由园地。其次,我们只是匆匆上课,迟迟下课,忽略了对学生的了解。班级的学生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讲台离学生的距离有多远?办公室离教室的距离又有多远呢?自己是否跟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交流过?我觉得这既是了解学情的必要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抑或生活中困难的一次指导。这样下去,学生跟老师就会更近了,学习的兴趣应该就更足了。

 

(二)整改措施

   1、引导学生立足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夯实语文基础,包括汉字书写、字词积累运用、古诗文积累、名著阅读等方面内容。

    2、引导学生加强语言表达(口头语、书面语)基本功的训练,使他们能准确、顺畅、有创意地表情达意

3、阅读和写作本来就是语文教学难以突破的瓶颈和顽石。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进而向课外阅读延伸,尽量训练到位。教学中要夯实基础与培养能力并

重,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对话过程(既和文本对话又和学生对话),少灌输多点拨,少讲解多训练,少责备多激励。

4、要强化作文基本功训练。作文要有指导,有多种形式的练笔,要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反馈。

 5、以课堂为主阵地,抓好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实现一帮一。

 语文学科是长线学科,语文学习明显见成效需要较长的周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习得的过程。我相信:有领导的理解,有各位老师的支持,有我自身的努力,我的语文教学成绩定将更上一层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