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的发育(共2课时)
学习目标 >>
1以河流地貌为例,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河谷的发育过程);三种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重、难点: 河谷的形成发育过程;三种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的形成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
2若预习完可对合作探究部分认真审题,做不完的上课时再共同讨论。
3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课前预习案 >>
Hello,掀开地理课本、打开地图册,让我们遨游在地理知识的海洋吧!
【基础梳理】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地貌,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
一、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 沟谷
当有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水源)时,沟谷就变成河谷,河流出现。(河谷与沟谷的区别:是否有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水源)。
(1)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水快,能力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
(2)河流发育中后期(成熟期):河流落差逐渐变小,河流的下侵作用减弱,
几种河流(流水)侵蚀作用形式比较:
形 |
概 |
影 |
河 |
时 |
溯源侵蚀 |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
河源、上游 |
河流发育初期(沟谷期) |
下 |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
上中游 |
河流发育初期(沟谷变成河谷后) 形成“V形”河谷 |
侧 |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
|
中下游 |
河流发育中后期 (V型河谷转化成槽型河谷) |
被河流侵蚀掉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二、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
地貌,包括
(1)河流上游(山前谷口处):河流一般发源于山地(山谷),当水流流出谷口时,地势突然变得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
(2)河流中下游: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
(3)河流入海口处: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的冲积平原为
河流可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
河流作为
河流的
2有时,聚落选择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
【我的疑问】
在预习过程中你难免会有疑问,不妨将你的疑惑记录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探究解决。
课堂探究案 >>
只要我们顿足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头脑碰撞,一切难题定会迎刃而解。Ready,go!
探究一
1推测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张家界河谷的形成(结合教材78页活动题,提示:张家界河谷是初期V型河谷)
2观察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河谷横剖面图,思考:
河流位置与河谷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a,-b,-c
C.-c,-b,-a
探究二
类型 |
在河流中的空间位置 |
形成 |
洪积—冲积平原 |
发育于山前 |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而形成冲积——洪积平原 |
河漫滩平原 |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
三角洲 平原 |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 |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
1河流流出山谷,随流速减慢,可形成冲积扇地形,如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A.黏土 砾石 粉砂
C.砾石 粉砂 黏土
2观察甲乙两图,思考下列两题。
(1)甲图所示是哪一种河流堆积地貌
(2)乙图所示河流横剖面图对应甲图中的( )。
A.
3黄河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在河口三角洲处生成了世界上最“新鲜”的陆地,也为中国创造出几十平方公里的“年轻”土地。描述“黄河三角洲”是怎么形成的?(还有我国著名的长三角、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