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羡林:走运与例霉

(2024-06-07 18:35:57)
标签:

杂谈

 季羡林:走运与例霉

        走运与倒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概念。世人无不想走运,而
  绝不想倒霉。
        其实,这两件事是有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互为因果的。
        说极端了,简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这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两千多年前的老
  子就已经发现了。
        他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的”“福”
  就是走运,他的“祸”就是倒霉。
        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
        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
        中国有一句俗话说:“爬的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吾辈小民,过差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着吃、喝、拉、撒、睡;操持着柴、 
  米、油、盐、酱、醋、茶。
        有时候难免走点小运,有的是主动争取来的,有的是时来运转,好运从天上
  掉下来的。高兴之余,不过喝上二两二锅头,飘飘然一阵了事。
        但有时难免倒点小霉,“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没有人去争取倒霉的,
  倒霉以后,也不过心里郁闷几天,对老婆孩子发点小脾气,转瞬就过去了。
        但是,历史上和眼前的那些大人物和大款们,他们一身心系天下安危,或者
  系一个地区、一个行当的安危。
        他们得意时,比如打了一个大胜仗,或者倒卖房地产、炒股票,发了一笔大财,
  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固一世之雄也”,怎二两锅
  头了得!
        然而一旦失败,不是自刎乌江,就是从摩天高楼跳下,“而今安在哉!”

        从历史上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特色”,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
  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
  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
  马迁算的这个总账,后来并没有改变。汉以后所有的文学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后,
  才写出了震古铄今的杰作。像韩愈、苏轼、李清照、李后立等等一批人,莫不皆
  然。从来没有过状元宰相成为大文学家的。

        了解了这一番道理之后,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意义是重大的。它能够让我
  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
  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
  之道也。

                                                                   文图摘抄 名家散文 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