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背那么多诗有用吗?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回答

(2023-08-14 16:10:09)
标签:

杂谈

        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诗,有什么用呢?

        这里我要回答:是的,背古诗没有什么用,它不会给你带来财富,不会给你带来盛名,
  但是它会让你的生命更加丰满。
       背那么多诗有用吗?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回答
        1、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的存在是古人活过的证明,是生活燃烧后留下的痕迹。

        读杜甫的诗,我们了解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赵奉先咏怀五百字》
        富贵人家萦绕着酒肉香气,贫贱百姓却饿死路劳,不同阶级不同命啊。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
  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兵车行》
        战乱中的分离,一别极有可能就是永别,如何让人不伤心。
       背那么多诗有用吗?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回答
        读白居易的诗,我们从另一面了解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突然为这两个人感到悲伤,这是一段颠覆了整个国家都未能成全的爱情。也许不是皇帝
  沉迷美色,也许不是贵妃美色误国,只是他们的爱情恰巧碰上了“安史之乱”,就一败涂地,
  只落得个“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背那么多诗有用吗?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回答
        2、所有在童年生吞硬嚼下的古诗词,都已经携带着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
  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等你突然见到思念已久的人,你就会明白,“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晏几道《鹧鸪天》)
        听着窗外雨打梧桐声,你是否会想起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朋友失约不要再望了,看看人家:“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
  《约客》)

        很多诗句总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那时你突然发现,原来再没有别的话比这句诗更
  能表达此刻心情。
       背那么多诗有用吗?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回答
        3、许多东西记下来,就会在心里生根,虽然当时不一定懂,但日后触景生情,总会
  明白的。你要明白,小时候的阅读体验,往往决定了你一辈子的视野和境界。当别人只会
  被眼前的美景惊得目瞪口呆、语无伦次时,你却一句诗说出了所有。

        若有幸去过大漠,你就会懂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滕王阁一定要傍晚去,看一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登到泰山不得不来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当你夜游枫桥时,会不会吟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如果你看过这些风景,你会明白:一句话真的可以描绘一幅画。
 背那么多诗有用吗?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回答
        4、你所有所知所学都是为了解释你当下的需要。

        当你有一个知心好友时,你会不会感慨:“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当你被一个人惊艳到,你会不会脱口而出:“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当你思念远方的那个她时,你会不会明白什么叫“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时间流转,不变的是那份情感。
 背那么多诗有用吗?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回答
        为什么要背那么多诗?很简单,因为它们是美好的事物啊!

        远方总有一番诗意等着你。当我们的人生境遇与诗意相逢时,那些古诗文就会被恰到
  好处的唤醒,如同沉唾千年后开花的莲子,亭亭玉立在眼前!

                                                                                    文图来自 名家散文 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